返回第432章 决战杀虎口  国姓窃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几千士兵防守。
    但就算你知道了只有几千人,你把三十万人都堆上来,依然无法在五天十天之内攻破这个只有几千人防守的薄弱点,那么噶尔丹就完了,至少会被黏住,不死也得脱层皮。
    郑成功最后拍板认可方案:“好,那就请李兄自行按计施为,既然需要诱敌示弱,我主守,你主攻,我演砧,你演锤。反正我督师也不用出关,长城防线就交给我,我保你再薄弱的点,对方也十天之内攻不破,后续决战围歼就交给李兄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定国很快就按照既定策略开始执行。
    他一边让三边各处隘口摆出死守不肯派出大兵团出关作战的样子,一边又派出小股快速轻骑兵骚扰。
    同时还故意偶尔泄露真的长城三边布防虚实情报。
    这其中,那些繁冗的反复计策拉扯,自然无须赘述,而唯一可圈可点的,便是李定国部署的轻骑兵骚扰。
    他从不允许大规模骑兵出击,全都是以少则三百骑,多则五百骑,绝对不能到一千骑的小股部队。
    也绝不从噶尔丹主力严阵以待的关卡出击,而是从左右两翼、稍稍远离噶尔丹主力的关卡出击,宁可需要多行军几十上百里才能抵达战场。
    而噶尔丹虽然号称三十万众,可他的骑兵每天也是要吃草的,在非一级战备情况下,肯定会分得比较散,这就容易被抓住落单的小股部队战机。
    而李定国派出的小股精锐骑兵,也算得上是这些年大明骑兵部队建设的新高度了,所用的装备,所经受的训练,都是与时俱进的。
    早在三十年前的灭清战争中,当时明军就已经有少量的线膛枪了,能确保中远距离相对精确的射击。
    只是当年大明科技和工业还处于相对起步阶段,比如今穷的多,所以线膛枪只是给狙击营用的,算是“特种部队装备”。
    而现如今,大明虽然依旧没有淘汰“武昌造”系列的滑膛枪但是也进行了很多微调改良,提升了装填效率,但至少线膛枪的装备比例,已经在军中提高到了两三成左右,成为了一支大规模成建制的力量,不再是特种部队专属。
    所以,李定国派去骚扰的这数千精锐骑兵,人人都装备了一个比当年更轻薄一些、但质量却绝不缩水的胸甲,外加两把火枪。
    分别是一把长杆线膛枪,再加一把短管的双管后装喷子,或者把喷子换成转轮手枪。
    这样的火力搭配,足以淘汰一切弓弩类远程冷兵器。从此确保火器火力也能远近搭配,远距离用狙,近距离用喷。
    而且这些喷子的质量,也远非三十多年前的旧款可比。
    至少如今大明已经确保提升加工精度,让新生产的后装喷子,在使用低膛压近程弹药时,不至于从膛尾缝隙处泄露火光,最多只是透出几丝黑烟而已。
    如此一来,火枪手不用戴厚厚的皮手套,也不用担心尾部喷火灼伤手了,操作精度也能因此提升。
    各种装填机构和气密机构的小优化,让明军最新产的后装双管喷,可以做到每分钟装填八轮左右。哪怕是马背上颠簸的环境,动作走形操作变慢,至少也能每分钟五六轮。
    而装填一次能打两发弹药,这就意味着喷子能做到每分钟喷1个霰弹筒,最慢最颠簸的情况也能10发。这火力密度,绝对会让噶尔丹好好喝一壶。
    至于那些庞大数量的老式双管喷库存,就换装给二线部队了。反正李定国这次派出关骚扰的都是一线精锐,优先装备新生产的批次。
    ……
    初期骚扰战的进展,也果然如李定国的预期。
    一队队数百骑的明军小股骑兵,都人人装备精良,配备三马,来去如风。因为只穿一件钢质胸甲,马匹负重也不算沉重,准噶尔部的铁甲重骑兵根本追不上,能追上的都是轻装弓骑兵游骑兵。
    但是准噶尔人的游骑兵又完全不是大明远狙近喷双枪骑兵的对手,屡屡小规模遭遇战、斥候战就被打得满地找牙,动辄留下数百具伏尸,惨不忍睹。
    虽说这样小刀开眼的战斗频次不高,前前后后拖下来,总共也就杀伤了准噶尔部数千骑,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他们刚刚裹挟的喀尔喀部炮灰。但这些战果已经极大打击了准噶尔部的士气。
    无能狂怒的噶尔丹,也只好使出自己的杀手锏——让他麾下那五万之巨、拿着罗刹国原装进口燧发枪的火枪骑兵,也投入到斥候战巡逻战中去。
    既然弓骑兵干不过明军的火枪骑兵,那就公平地用火枪骑兵对打!
    可惜,又过了半个月,连续数场小规模厮杀,再次证明准噶尔人的火枪骑兵也不行。
    火枪骑兵和火枪骑兵之间,也是不一样的!
    明军用的是狙,准噶尔用的是滑膛枪,远程对狙肯定吃大亏。想要冲上来贴脸输出,结果又被连发喷子喷得不能自理。
    噶尔丹连连受挫,却又逮不住跟明军主力决战的机会。这让噶尔丹坚信“明军当中能有这么好装备的,应该只是少数精锐,所以明军才不敢跟我硬碰硬,只想依托长城用精兵消耗我”。
    而明军小部队则非常知进退,每次带着三匹马出击,一旦另外两匹马背上驮的弹药物资用完,他们就毫不留恋立刻撤退,绕路回到关内。
    这样撩拨拉扯了一两个月,到小康二十二年盛夏五月的时候,噶尔丹终于忍不住了,也终于相信了一次他从喀尔喀叛徒那里得来的明军布防情报。
    他逮住了一个缺口,意识到当时明军在大同右卫杀虎口的防守非常薄弱。
    明军据说此前被他往东的机动给虚晃了一枪,大同原守军有相当一部分被调去了张家口补位,听说眼下大同右卫的杀虎口只有不到四千人死守。
    他决定集中火枪大炮,强攻一场,逼着明军跟他主力决战——反正他也不是什么传统的蒙古军队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