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呼!
伴随着利落的振翅声,一只苍鹰在江户上方滑翔而过。
它的身下,偌大的江户染满血与火的色泽!
江户在燃烧!
火光摇曳,枪林刀树!无数生灵在战斗中消逝!
从南至北;从开阔的街道到逼仄的小巷……一道道身影快速奔走,激烈碰撞!
到处都是战场!
到处都能瞧见相互厮杀的两军将士!
“快来!这儿有贼军!”
“幕府的走狗!去死!”
“区区西国人,少嚣张了!论勇武,我们坂东武者开疆拓土的时候,你们还不知道在哪儿穿兜裆布呢!”
“他们攻过来了!”
“乌拉!”(俄语)
“快把铁炮扔了!这玩意儿派不上用场了!快拔刀!”
“奶妈!奶妈呀!”
“等、等等!我投降!投降!我根本不想打仗!是大树公他……等、等等!别杀我!别杀……咕!”
……
果不其然,直参们又出洋相了。
面对如狼似虎的法奇联军,甚至都还没接战,仅仅只是远远瞧见敌兵的身影,他们就开始自乱阵脚。
真正能够拿出勇气,想起自己是一名武士,敢于作战拼杀的直参,屈指可数。
绝大多数人一见到逼近的敌兵,一见到飙射而出的血液,瞬间失去胆气与斗志,抱头鼠窜。
有许多人在慌张逃跑时,或是不慎闯入火场,或是一头扎进敌军阵中,落了个滑稽的死法。
赶紧死掉,减少蛀虫的数量——这应该是他们所能做出的最后一点贡献。
到头来,一切都跟德川家茂、胜麟太郎他们所预想的一样——只有讲武军、火付盗贼改等少数几支部队能派上用场。
因为料到直参们根本派不上用场,所以胜麟太郎特地将这群废物和那些能打敢战的部队分开。
让前者去守一些并不紧要的位置,消耗敌军的武器弹药和锐气,将后者部署在战略要地。
江户的战略要地……除了爱宕山、御殿山等高地之外,当属“三十六见附”!
为了防卫江户城,城内和城外设置了许多城门,一般称之为“三十六见附”,但城门的实际数量其实更多。
城门的位置皆设在战略要地。
举例来说——
靠近中山道的筋违桥门。
靠近东海道的幸桥门。
靠近甲州道的四谷门。
靠近日光道的浅草桥门。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跟中国的城门不同,日本的城门并不追求高大、坚固,而是以“让敌军感到恶心”来作为设计思路!
这些要地的城门都是双层构造的桝形门。
所谓的“桝形门”是一种具有特殊设计的门,主要用于军事防御和城市防御。
其特点是门洞设计成桝形,即弧形,具有多重直角转弯处,能够有效阻止敌人的通行。
桝形门通常具有双层构造,外侧是高丽们,内侧是渡橹门。
这种设计使得敌人进入高丽门后,必须转个直角的弯才能攻击到内侧的渡橹门,从而增加了防御的层次和复杂性。
必须得转一个直角的弯,才能攻击下一道城门……想也知道,这样的设计势必会让敌军的冲锋势头受挫,而且极易造成敌军的拥堵,一大堆人挤在第一道门(高丽门)和第二道门(渡橹门)之间,跟堵车似的。
趁敌军正拥堵之际,扼守渡橹门的守军大可悠哉游哉地向下倾泻弹丸、箭矢、石头、煮沸的屎水……给敌军造成极大的杀伤。
正因这种“让敌军感到分外难受、恶心”的建设思路,“三十六见附”并非高大巍峨的城门。
乍一看去,跟个大院门似的,随便架个梯子就能翻越过去。
可要想拿下这些城门,绝非易事!
类似于此的建设思路,贯彻古代日本的城防体系。
古代中国的城防体系是以城墙作为核心,然后围绕着城墙建立护城河、瓮城、望楼等一系列防御设施。
一旦城墙被攻破,城池就基本等于失陷。
古代日本就不是这样了。
虽然古代日本的建筑师们也会营建高大的城墙、深不见底的护城河,但他们更热衷于将城池内部造得格外复杂!
典型代表就是江户城。
江户城是“の”形的结构,跟块蚊香似的,内部划分有本丸、二之丸、三之丸等区域。
若欲打到征夷大将军所身处的本丸,就必须陆续打穿三之丸、二之丸……
这一路上,到处都是防不胜防的陷阱、难以逾越的高墙、必须得顶着守军的弹幕和箭雨才能跨越的陡坡……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