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零二十六章好像通关了  我的系统不正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老周说的没错,只要仿制出汝窑瓷器最著名的六种特征,汝窑瓷的仿制也就差不多算是完成。

    而汝瓷的主要特征,陈文哲更加清楚。

    刚才陈文哲说的“青如天”,就是其一。

    釉色恰似雨过天晴后,云开雾散时,整体釉色沉静素雅,  出尘脱俗的质感,这种种特征都怎么仿?

    如果是今天之前,陈文哲还真没有任何一点把握。

    而现在却是不同,他还真有了点信心。

    当然,如果真正见识一件汝窑器,让他看一看它的过往,  也许会更加容易仿制出来。

    可惜,一件汝窑器有多么难得?只有真正的古玩爱好者才知道。

    “天青色先不说,  先说其他特征,  要想仿制汝窑,必然要先从简单的特征仿起!”老李还起劲了,越说越是兴奋。

    当然,陈文哲也不遑多让。

    他只是稍微一想,就有点兴奋,他好像通关了?

    除了天青色,对于他来说,仿制汝窑还有多少难点?

    面如玉?这个容易仿制吗?

    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被赞为“汁水莹泽,含水欲滴,釉如膏脂溶而不流,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

    这是汝窑瓷的釉面特色,但是这种特征,只要找准了材料,  真的不难仿。

    因为之前陈文哲研究龙泉釉的时候,就研究过这种宋代青瓷的烧制。

    龙泉青瓷的釉,  特征十分明显,因为它在釉的使用上,很特别。

    一般来说,北宋用的是石灰釉,南宋用石灰碱釉,前者施的釉薄,后者釉厚。

    粉青釉即后者,可取得如玉般的效果。

    这一点在汝窑之上也有表现,比如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而胜似玉”之美誉。

    釉如膏脂溶而不流,其釉厚而声如磬,这就表明肯定不是薄釉,这一点在北宋时期,比较特别。

    毕竟北宋青瓷作品,  一般都是薄釉,只有到了南宋时期,才会变成薄胎厚釉。

    这些陈文哲已经研究的十分透彻,特别是对于釉料的变化,他更是深入研究过。

    陈文哲会做的瓷器很多,如果要找一种做的最好的,那肯定是青瓷莫属!

    釉色天青,釉质如玉,这已经是他把握的最准的特征。

    有着这种技术,对于复制出北宋汝窑瓷的釉面质感,釉色变化,还真不算难。

    其次是“晨星稀”,这是说的釉中犹如晨星寥落无几的气泡,汝窑器釉厚,光照下时釉中有少量气泡。

    先前也提到过,釉太厚,制作瓷器的时候,阴干之时,釉层下面的水分就不太容易蒸发。

    就算是入窑烧制之时,釉面太厚也会阻隔水分蒸发,这个时候水蒸气就会滞留在釉层之下,或者是釉层之中,形成气泡。

    这种特征,陈文哲也早就会制作,自然也不是难点。

    再说“香灰胎”,也就是说汝窑瓷的胎色为香灰色,类似燃烧后香灰的色泽,质地较纯净细腻。

    这就不用多说,肯定跟紫金土有关,研究龙泉窑的时候,陈文哲也研究了个明明白白。

    对于汝窑瓷使用的胎土,他心中有数。

    这么算起来,烧制汝窑还有什么难度?芝麻钉?

    谷嘌

    一般的粗用瓷器烧制时需要叠放,足部便不能上釉,因此底部有一圈比较粗糙。

    汝窑自然是不同的,“芝麻支钉釉满足”,这是汝窑芝麻钉的特征,即满釉裹足,足底用细如芝麻点小的支钉支撑着烧。

    这一点困扰不到陈文哲,他早就会!

    而到了最后,就是“蝉翼纹”,这种纹就是釉质纹理中有细碎开片。

    开片一般呈现蝉翼纹般的细小开片,这种开片现象,是由于瓷胎和瓷釉的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的。

    他也可以做到,只不过烧制的时候,开片出什么样的效果,只能凭天意。

    这么一划拉,陈文哲发现,他居然都可以做到?

    原来最难得青如天,他今天也有了眉目。

    后面的面如玉、蝉翼纹、气泡、香灰胎、芝麻钉,他居然都可以做到!

    青瓷如玉,这一点陈文哲早就能做,而且做的很好。

    青如天刚才找到了眉目,而香灰胎是来自瓷土,使用紫金土应该没问题。

    晨星稀是釉料水分的把握,这一点陈文哲早就有所研究。

    芝麻钉本来他就学过,今天又因为两位老人的不吝相授,让他更进一步,有了烧制成功的更大把握。

    这样一来,他仿制汝窑,还有什么难点?

    好像就只有一个釉质纹理中的细碎开片问题了!

    仔细想想,其实最难的就是开片,因为这个因素不可控。

    既然发现了问题,那就要解决问题,所以陈文哲稍加引导,就把交流的重点,引入了瓷器开片。

    陈文哲稍微引导,没想到两位老人还真十分清楚。

    一听讲解,陈文哲就明白了,人家景镇那边传承久远,就算汝窑瓷的烧制失传之后,后期各個朝代,他们也都仿制过。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