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这最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朱元璋,对于当时处于他统治之下的中国,有着一个非常深刻的意识。
当时的北国,已经丢失了数百年的时间,尤其是燕云十六州离开的时间更久。
北人不以为自己为汉,而风俗甚至于南地汉人也有着巨大的差异。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朱元璋清楚,当务之急是要让华夏归心,南北达成共同的认同。
百姓,已经苦不起了,已经负担不起了。
所以朱元璋的选择,不断的削弱蒙元的势力,打压东南沿海的海盗。
对于西南之地,以少量的兵力压服大多数的土司,同时打压反对的土司。
而在西域之地,固守河西走廊,暂时稳定边疆。
到了统治后期,朱元璋将施政重心转向内政,全力恢复社会民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未大规模裁撤军队,而是将兵力维持在足以应对战备需要的规模。
但是。
在那个时候,朱元璋并没有定下什么所谓的不征之国。
在陈望仔细的审视了一遍史书之后。
他敏锐的察觉到了被很多人都所忽视的一点。
朱元璋定下不征之国,在洪武二十八年。
而朱标逝世,是在洪武二十五年。
正是因为朱标的逝世,才使得朱元璋改变了他原先心中定下的国策。
朱元璋这样的雄主,只手擎天,使得天下倾覆的雄主。
此前在河西走廊,在西南,在沿海布下了诸多后手,哪怕是在国家明显困顿之时,仍然没有大幅度的削减军队。
难道朱元璋,真的满足于只收复燕云十六州,只是取下河西走廊,却不愿意取下西域,取下漠南,重开汉唐之盛世,名垂于千古竹帛之中。
明明在此前的数十年来,朱元璋都是一个雄才大略,欲与唐宗汉武相比,又怎会甘愿偏安于神州旧疆?
这背后藏着的,或许不是帝王的退缩,而是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沉而隐忍的期许。
朱元璋想要做的。
是要为朱标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他的功劳已经足够名留青史之上,朱元璋的心中清楚。
他为自己设定的使命,并非开创所有的辉煌。
他将全部心血倾注在培养继承人上,不仅要留给朱标一个国泰民安的盛世。
更要为他扫清一切障碍,让他能够大展宏图。
他想要朱标,想要这个深爱的儿子,成就一番更大的基业,为天下,为后世所铭记,这是朱元璋作为父亲的望子成龙。
也是有一位帝王对继承人的最深重期许。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太子朱标铺就一条通往千古明君的康庄大道。
他想要为朱标留下一个兴盛的国家,一个已经从战乱之世恢复过来的强盛之国。
他也为朱标,准备了一把由淮西勋贵和百万雄兵铸就的利剑。
在他死后,淮西的勋贵和他留下的百万雄师,将会在朱标的带领之下,北定大漠,东平日朝,南擒越南,西复西域。
大明,在那个时候。
将会在朱标的带领下重新恢复到昔日唐朝最为鼎盛的疆域。
而朱标,也将会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
朱元璋的心中,或许就是带着如此深重的期许。
他相信,他知道,他期望。
他的儿子,能够做到这一切。
只是,这最终的一切。
这份深沉的父爱和宏伟的蓝图。
最终都随着朱标的早逝而化作泡影。
太子的早逝,不仅让大明帝国失去了最理想的继承人。
更是彻底击碎了朱元璋心中最后的万丈豪情。
这位曾经睥睨天下的开国雄主,在接连经历马皇后与朱标离世的打击后,他的脊背终于不再挺直。
朝堂上的朱元璋依然是那个乾纲独断的帝王。
但深宫之中的他,却只是一位接连失去至亲的普通老人。
大明王朝的开拓之路戛然而止,转而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蓝玉案的掀起,不征之国的确立,让明帝国就此陷入了守成之中,也彻底让明帝国就此原地踏步,不能再进。
江风轻柔,带着湿润的水汽,拂过了陈望坚毅的面容。
他不是朱元璋。
他现在的处境与当年的朱元璋截然不同。
“太祖高皇帝建立大明之时,天下久经元末战乱已是满目疮痍,民生凋敝至极,选择休养生息,无疑是一个明智的抉择。”
“连年战火让中原十室九空,再不与民休息,新生的王朝必将重蹈元朝覆辙。”
陈望沉下了目光,看向潺潺流动的河水。
“但是,我们如今的情况,却并非是元末之时的民疲军乏的国家。”
如今的大明,虽然历经十数年不断的天灾人祸,又饱受战乱疫病的摧残。
但是现在的大明,比起当初朱元璋初建之时,却仍然要强大的多。
&nb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