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nbsp; 如在南北朝晚期的内地贸易中,用银币作大额支付的已越来越多。
这一时期银币的主要形式有银铤、银饼等。
1955年在金陵光华门外,黄家营5号六朝墓出土有银五铢2枚。
这是仿照铜钱而制,可能并非用于流通。
唐五代时期,白银已出现正式进入流通的趋向。
有些大额支付,都用白银。
其他如租税、赏赐、进奉、布施斋僧、军费岁计官俸赎罪、馈赠、赈恤救灾、债务等等,也有时用白银。
尤其在岭南交广地区,“买卖皆以银”。
唐、五代银币有铤、饼、钣、笏、笋、船形和银钱等。
1970年在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了银质“开元通宝”421枚,当时大概还不是通货。
此外还出土了安庸调银饼等,系上贡的租税性质银两。
1956年西陕长安大明宫又出土了苗奉倩、杨国忠进奉的五十两大银铤。
1962年西陕蓝田县关村庙,还发现一块“壹铤重贰拾两”的小银铤。
这些银铤多在面背刻凿有阴文,内容是进贡人的姓名官衔、年份及事由等。
宋代银币已成为国家法定货币的一种,民间与官方普遍使用,不受区域的限制,通行全国,也是当时纸币的兑现基金。
但白银在宋代,尚未充分获得价值尺度,及流通手段这两种基本职能。
(本章完)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