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1章 打完仗了好清算  国姓窃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有充分的地皮轮作休耕,想种多少种多少,绝对是可以自我养活的。
    
    未来三年免税期,大明要考虑的反而是如何从南方找出那些原本从北方流亡南下的百姓,由官府稍微补贴一点启动资金、第一年的种子口粮,让他们踏上回乡之路,重新把北方建设起来。
    
    那些流亡去过南方的百姓,毕竟经历过隆武朝初年的好日子,受过大明皇帝和鄂王爷的恩惠,对大明的统治也更感恩戴德一些。
    
    让他们回乡掺沙子,也好进一步宣示朝廷的新气象,让那些闭塞坚持留在老家的北方人民,也尽快感受到大明的变化。同时,也便于宣扬永佃权的政策,改一改一直住在北方的百姓那种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让他们意识到兴修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毕竟此前天启崇祯年间,乃至后来清廷统治期间,北方的经济秩序已经被搅烂得一塌湖涂,所有人,下至百姓,都是过一天算一天的心态,
    
    农民连自己佃租的耕地都懒得保护,巴不得肥力耗竭,水利失修也不管,反正谁知道今年租种的土地明年还能不能继续种到手?没有一个制度保护人民长久吃安稳饭,人民怎么会舍得对未来投资呢?
    
    朱树人估计,将来从南方重新北归的南逃流民,规模至少也可以超过七八百万之多,如此一来,一直留在北方的人口,和去过南方后再北归的人口,基本上可以达到一比一,甚至北归人口数量还能压过一直留在家乡的闭塞者。这样重新融合后,心向大明的人口比例就能占到大多数。
    
    而即使是还乡七八百万,北方六省的总人口也就恢复到一千五百万,绝对是耕地和生产力可以承受的。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不至于因为生育繁殖人口爆炸,而再次陷入马尔萨斯陷阱。
    
    ……
    
    从正阳门进了内城,再一路入紫禁城,满目所及,朱树人看到了好几处大火救熄不久、余烟未散的所在。
    
    哪怕是紫禁城内,都有不少殿宇被豪格临走时,破罐子破摔烧了。不过好在他烧的大部分地方,也没什么文物价值。
    
    因为有不少殿宇都是过去六年里,清人自己陆续重建的,之前李自成已经烧过一次了。只有那些明初留下来的部分,才算文物价值比较高。
    
    宫里还留了一些逃散的宫女宦官,应该是来不及带走的。前殿的宫女,之前已经被刚进城时的明军将士直接抓了分了,也就内宫还剩一些女人,估计黄得功李辅明他们也知道轻重,没敢私分,让人守住宫门严查军纪,等到朱树人到来。
    
    朱树人一路策马直至丹墀之下,这才下马步行,拾级而上,步入太和殿。
    
    黄得功在旁侍立、向导,等朱树人站定,这才又汇报了一些接收紫禁城的细节,还请朱树人赎罪,说是有一些将士,当初追杀负隅顽抗的宫内残敌时,难免会手脚不干净。
    
    但黄得功也强调,鞑子撤走时,能搬的值钱东西本来就尽量搬走了,很多东西本就散落,不捡也容易被践踏损坏。
    
    朱树人也知道,军功面前,不能太较真,便大度地吩咐:“金银珠宝器皿,有拾得的,你自行按军纪处置,别不患寡而患不均就行。
    
    字画古迹,肯拿出来献还朝廷的,朝廷也会作价补偿,绝对不会白拿他们的,你务必跟将士们说清楚。”
    
    黄得功连忙应诺,随后又提到鞑子留下的女人,是否需要王爷先过目。
    
    朱树人眉毛一挑,他不想落下这种跋扈的言行,便斥责了黄得功几句,随后说:“让宫中有年老稳重的宫女,先给这些宫女们验验身。
    
    凡是有被鞑子玷污过的,肯定不能留在宫中,就按级别分赐给有功将士们。不曾被鞑子玷污过的,先锁在内宫数月,不许外人出入,孤自会奏请陛下旨意。”
    
    接收好宫廷事务后,朱树人又问起鞑子撤走前,京城的屠掠损失,黄得功等人没法详细统计,只能是从收尸数据大致估了一下,
    
    说是约有二三十万死者,北京城人口又锐减了至少七八成,如今城内活着的连十万都不到了。
    
    朱树人:“鞑子撤走时,有带走汉奸伪官么?这些人如何处置的?还有其他皇商等主动附逆的豪绅,情况又如何?”
    
    黄得功:“那些铁杆汉奸伪官,尤其是抬了旗的、品级高的,都跟着去关外了。不过也有些不受重用、原本就是鞑子为了邀买人心,才给一些高品闲职的,还有看不上眼的,都留下了。”
    
    清军入关时,对于明朝留在北京的京官,只要躲过了李自成的拷饷没死,多少都会出于笼络人心给点官职。
    
    只是有些人并没有什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