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7章 弑君者刘宗敏  国姓窃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光复才是。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大义名分永远比武力更需要敲定。
    
    ……
    
    朱树人如何派遣曹变蛟、黄得功、朱文祯以纯骑兵部队尝试突近北京、确认情况,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
    
    时间线回朔三天,回朔到闯军攻破北京城内城之前的那天。
    
    或许是因为蝴蝶效应的缘故,这一世的崇祯,直到最后一刻,抵抗意志也还是很坚决的。北京城的外城在一月初八被突破后,虽然北京城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了巷战、混乱、烧杀淫掠,但内城依然能再稍微支撑一下。
    
    崇祯也不像历史同期那样,直接摆烂无视防务、一心只想着找歪脖子树上吊。
    
    而是还亲自巡城,检查了一下内城的防务,然后召集几个心腹的监军宦官,试图以“御驾亲征”的名义,亲自督一军守战,实则是想趁着外城还没被彻底控制,尝试突围。
    
    崇祯的心态能有这么大的变化,当然是因为这一世他看到了希望——
    
    大明并不是彻底打不过李自成,在南方,国家的形势是在好转中的,只恨这种好转来得太晚了!还来不及传到北方而已!
    
    之前没逃,一是碍于面子,没有大臣肯背锅提出这个方案,
    
    二来就是自己对北京的城防过于自信了,觉得能撑住至少几个月,坚守待援并不算太冒险。
    
    但现在不一样了,面子问题,在最后生死关头,是可以灵活松动一下的,大不了就说皇帝御驾亲征迂回反击!都直接领兵了,还跟那些文武大臣商议个屁!
    
    他在紫禁城内的钟楼敲钟也敲过了,试图召集文武也没人来护驾,是那些文武先不忠不义的!
    
    至于“过于自信”的毛病,在此刻外城都被破了的情况下,崇祯的过于自信当然也是不药而愈,彻底认清了现实。
    
    可惜,想突围,不代表有能力突围。
    
    最后时刻,崇祯也只是聚集起了几百号锦衣卫和东厂的人,由王承恩、骆养性带领,换了衣服,试图从北门逃出、转向东边看看能不能逃到天津卫的海边,或者是跟自东而来支援的吴三桂会合。
    
    因为还没打算自杀殉国,他当然也不会杀害发妻周皇后,也不会杀袁贵妃、两个女儿,以及寡嫂张皇后(天启帝的皇后),这些女卷都被崇祯安排弄了几辆朴素但坚固的马车,让东厂和御马监的宦官驾车,试图随着突围。
    
    连他那三个儿子,他都选择了狡兔三窟,太子朱慈烺已经十五岁了,也能承受一点舟车劳顿,他就亲自带在身边,试图突围逃跑。
    
    定王朱慈炯和永王朱慈炤年纪还小,分别才十一岁和十岁,他就如原本历史惯性操作、丢到国丈周奎家,让周奎藏起来。
    
    这样无论是突围的那一路出了意外,还是就地藏匿的那一路出了意外,都还能另留一个备胎。
    
    同理,没被他杀害的那两个女儿,也被崇祯分别处置,坤兴公主年十六,可以跟太子弟弟一起转移,昭仁公主才六岁,转移不了,就跟三哥四哥一起藏到外公家(崇祯第二子早夭,活下来的两个小儿子是排行第三第四)。
    
    崇祯只是让人额外吩咐了老丈人一句:真要是被发现了,保不住,就把他那个六岁的外孙女杀了,以免受辱。
    
    ……
    
    崇祯做好了一切能做的安排,在当天半夜就翻过煤山、从北经积水潭(什刹海)突围杀出内城。
    
    外城中的巷战还没结束,闯军还在疯狂劫掠。
    
    大明军民倒也不是多有抵抗意志,纯粹是为了防止被劫杀,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安全、暂时还没敢放下武器。总要李自成约束好军纪之后,这些大明官军才敢彻底放下武器。
    
    这种混乱,让崇祯能蒙混一时,加上积水潭便是古代大运河最北端的卸货码头所在,由通惠河连通通州、天津来的运河。
    
    所以抵达积水潭后,就可以通过漕船水路突围。水门很少有乱兵阻挡,一番混乱后,还真被崇祯混出城去了。
    
    然而崇祯的好运也就到此为止,数百人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