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辰初两刻。(7:30)
八蜡铺。
济尔哈朗勒马止步,冰冷的目光穿透弥漫的晨雾,定格在仍然被薄雾笼罩着的八蜡铺上。
前方不远处临时修建的低矮土台之上,三十余门黝黑的红衣重炮呈一字排开,横陈在八蜡铺北方的旷野之上。
在长达两刻钟的时间里,这些战争巨兽持续不断地喷吐着火焰与浓烟,向着八蜡铺疯狂的倾斜着火力。
沉重的铁弹如同陨石般砸向八蜡铺的棱堡工事,夯土墙体在一次次撞击中颤抖,大量的土石伴随着隆隆的炮声而滚落。
八蜡铺棱堡深处,十二门同样沉重的靖南军重炮发出了自己的咆哮。
虽然数量处于劣势,但这些火炮被精心布置在加固过的炮位中,受到棱堡突出部和厚实土垒的保护。
多尔衮在守卫济宁城时,多次派出精骑出击进行骚扰,使得八蜡铺防御工事的构建进度迟滞了许多。
但是靖南军仍在两个月不到的短暂时间内,依托着八蜡铺构筑起了一座颇为坚实的军事要塞雏形。
现在的八蜡铺。
并非是一座设备完善、坚不可摧的欧式棱堡。
它更像是一个抓住了棱堡核心设计理念的应急产物。
几个关键的突出的棱角已经构筑完成而且得到了加固,提供了交叉火力的基础。
墙体厚实,并以夯土和木石紧急加固,足以抵御一般炮击。
壕沟虽未完全贯通成体系,但关键地段已然挖深挖宽,形成了障碍。
它粗糙,它不完美,它很多细节来不及打磨,但它已经拥有了棱堡的“骨相”。
正是这简陋却有效的“骨相”,也让清军在炮战之中落入了下风。
清军炮数量占优,火力猛烈,弹雨更为密集。
但他们的炮阵位于野外,虽经过布置,仍比躲在坚固工事后的靖南军炮位视野暴露得多。
清军的炮手虽然久经战场,技艺都十分熟练。
但是他们并没有一套成体系的炮兵训练和测瞄方式,很多时候仍然是凭借着经验。
而靖南军的炮兵却是已经早早的有着成体系的训练方式,甚至为每一门火炮都配备着专门的测瞄工具。
炮兵训练之时也毫不吝惜实弹。
并且他们同样也是经验丰富的老炮手。
在经历了最初的校准之后,靖南军的火炮越来越准。
很快,一枚炮弹便已经是准确地落入清军炮阵中。
一门清军重炮被直接命中,炮身碎裂,无数的碎片飞溅。
惨嚎声陡然自清军的炮兵阵地之中传出,靠近一些的清军炮兵无一幸免全都痛苦的瘫倒在了地上。
破片深深嵌入他们的身体,撕裂了肌肉,切断了血管,甚至击碎了骨骼。
剧烈的痛苦让他们瞬间失去所有力量,手中的推杆、炮弹突然跌落在地。
人则如同被砍倒的芦苇般,痛苦地蜷缩、翻滚、瘫倒。
阵地上一时间人影翻倒,哀鸿遍野。
济尔哈朗举着千里镜,观察着八蜡铺的靖南军阵地。
炮击的效果远不如预期,驻防在八蜡镇已久的靖南军,早已是将八蜡铺改头换面。
传统的土木寨墙被加固,并以砖石砌角,形成了数处突出的棱角,这俨然是一座初具雏形的棱堡式工事。
炮弹大多轰击在倾斜的夯土坡面或坚固的棱角上,要么深深嵌入土石之中未能造成大面积垮塌,要么就被那倾斜的角度弹开,徒劳地犁着工事前的土地。
千里镜在济尔哈朗攥紧的手上颤抖,镜头之中的视野也逐渐变的晃动了起来。
济尔哈朗放下了手中的千里镜,不远处炮兵阵地的一切,也就此被他尽收眼底。
“擂鼓!”
济尔哈朗紧咬着牙关,颧骨肌肉绷紧,他举起了马鞭,向前猛然一挥。
他已经看明白了战局,他们的火炮压不倒南军的火炮,一切只不过徒耗功夫。
不能再等了!
靖南军的火炮越来越准,要不了多久,军中珍贵的火炮就会在持续的对轰之中损失殆尽。
隆隆的战鼓声在战场的上空响起。
清军开始了进军!
在阵阵海螺声中。
上百辆车呈一字排开,遮蔽着三千余名蒙古的轻兵和正红旗千余全副武装的旗兵缓缓向前。
后续则是更多的车,更多的步骑。
时间,并不站在清军这一方。
济尔哈也知晓这一点。
所以他没有丝毫的犹豫。
仅仅是第一波的进攻,在正面他就压上了六千蒙古轻兵,与两红旗的六千名战兵。
从中军驰援而来的八千镶黄旗战兵被济尔哈朗安排在八蜡铺西的位置,那里尔哈朗还放了一万的蒙古轻骑,用以防备曹变蛟所领的南军左翼骑兵。
右翼济尔哈也安置了一支蒙古万骑警惕战场。
一旦正面的步兵接近八蜡铺的营垒之时,这两支蒙古的万骑也将会加入战场对于八蜡铺内靖南军的守军进行袭扰牵制。
麾下两万六千余名外藩蒙古的轻骑被济尔哈朗悉数撒出阵线。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