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八十五章决胜  风起明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辰正三刻。 (8:45)

    冷阳高悬,云雾散。

    一直以来遮蔽着济宁东郊的薄雾,也被从北方卷席而来的凛冽朔风所驱散。

    平野之上,双方大阵之中的景象也清晰的落入了两阵军卒的眼帘之中。

    两军的右翼和左翼已经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炮火声一阵接着一阵,喊杀声一浪高过一浪。

    八蜡铺的战事已经趋于白热化,清军以两红旗的甲兵作为中坚,驱使着外藩蒙古与旗下的包衣对着八蜡铺不断的发起冲击。

    八蜡铺靖南军的阵地外围,大量的尸体堆叠着,宛若人间的炼狱。

    在漫长的时间之中,八蜡铺内的铳炮声开始迟滞了起来,无论是火铳还是人力都会枯竭。

    火铳在连续的激发之后会使得铳管过热,有炸膛的风险,因此不能肆无忌怛的击发。

    而军兵们的体力也有限,也没有办法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战意。

    八蜡铺内的靖南军优势在于有阵地可以依托,同时铳炮犀利,但是人数较少,需要支应三面,颇有些力有不逮。

    而清军作为进攻方,在铳炮方面虽然落后,但是军中大量善射的射手弥补了这一缺憾。

    同时清军部署在八蜡铺外的军兵总数超过五万人,两倍于陈望部署在八蜡铺内外的军兵。

    陈望紧蹙着眉头,一直凝视着八蜡铺周围的情况。

    曹变蛟已经领兵出击,但是却没有办法解除八蜡铺的围城。

    镶黄旗的甲骑就在旁侧,曹变蛟几次领兵突进都被镶黄骑的骑兵所击退,只能在外围袭扰,给予进攻八蜡铺西面的清军一定的压力,使得其没有办法倾力进攻八蜡铺。

    个人的武勇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影响战局。

    但是在这种数万骑军的交锋之中,个人武勇的作用无限程度的被缩小已是必然。

    昔日哪怕勇武如项王,也难破张良十面埋伏之计。

    骁锐如李如松,也在数万蒙骑的围攻之下而含恨殒命。

    曹变蚊虽然骁勇,但是一时也难以扭转战局。

    如果是清军之中,满洲八旗是绝对的精锐。

    那么两黄旗,无疑是满洲八旗之中精锐之中的精锐。

    清庭从来都不是黄台吉的一言之堂,八王议政的制度到现在都还没有被取消。

    黄台吉想要成为真正的大清皇帝,但是努尔哈赤留给他的这一烂摊子却是使得他不得不向现实妥协。

    黄台吉看似一直牢牢的掌握着清廷的权力,但是实际上不过是依仗着连胜的威望,开疆的利益,以及手中两黄旗的军力,拉找一批人,打压一批人,以此才能将权力一直攥在自己的手中。

    正因为如此,所以八旗的实力从来都不均等。

    两黄旗被称为内二旗,黄台吉在继位之后,就一直不断的加强两黄旗的实力,不断的从各旗之中抽调牛录,不断的各处征调精锐入内,以此来维持自己的权柄,削弱反对派的势力。

    自家人知晓自家事。

    虽然吸纳了西军、明军诸镇大量的骑兵。

    但是在骑兵的战力与数量之上,南军比起清军,仍然还有相当长远的距离。

    在吸纳诸镇骑兵之前,陈望麾下的家底不过只有七八千的骑兵,这七八千的骑兵确实历经的反复的训练。

    他们的武备精良,一直以来都是采用的新式战法和训练方法,称得上是一支近代的骑兵。

    但是西军和明军诸镇的归附骑兵,都是崇祯十五年的时候才整合入军,截至此时都还没有到一年的时间,战力比起八旗的精锐甲骑来说自然是要差上不少。

    比起镶黄旗这样的八旗之中的精锐,更是要差上许多。

    正面硬撼,无疑是难敌清军骑兵。

    尤其是为了保护右翼,陈望几乎将所有的久经训练的新式骑兵都交给了陈功带领。

    曹变蛟所领的骑兵,基本都是归附的西军与整编后的明军诸镇骑兵。

    曹变蛟领着这样的一支骑军,能够和清军的镶黄旗并万余的蒙古轻骑打的有来有回,实际上早就已经远超过陈望起初的预料了。

    只此一点,曹变便已是可称名将。

    就在陈望的沉思的时候,代正霖在这个时候,走到了近前,启禀道。

    “清军部署在宫村铺的重炮部队正在转移,往中央而来,同时清军正从北方调集更多的重炮运送渡河。”

    代正霖指着正北方,清军中军的前阵位置,沉声汇报着。

    “此番清军南下,将一应重炮全部调遣而来。”

    “经由松锦、京师两战,结合情报司所探情报,清军起码拥有超过九十门以上的重炮。”

    陈望的双目微眯,转头看向北方。

    很多时候,很多人对于清军会有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就是认为清军在火器方面颇为落后。

    这不能算是全错。

    但是起码错了一半。

    清军对于火器实际上一直以来都颇为看重。

    不仅仅编练了一支纯火器部队乌真哈超,而且在八旗旗兵的部队之中,也装备着为数不少的火器。

    不过清军对于火铳看重程度确实小于弓箭,但是对于火炮的看重,却是当推第一。

    崇祯四年(1631年)时,清军便设立了专门炮厂,以养性为授汉军都统,总理汉人官民事务,监铸红夷炮。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