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哟?这么一大包?土特产吗?”周至倒也是没说不要,就和卢妈不停往后备箱塞东西一样,要是拒绝的话,反而伤害感情了。
“就是我这些年在四里八乡的废窑口打转,捡回来的一些完整的东西。”老杨笑道:“人老记性差,我却是待你走后才想起来,自己以前不是捡过一大包吗?想着你应该会喜欢。”
“哎哟!”周至刚刚听得包包里甚至有响声传出来,吓了一大跳,赶紧将旅行袋接过来:“那得看看。”
拉链拉开,果然,老杨来得仓促,甚至连纸皮都没给里头的大小玩意儿包一包,就这磕着碰着可怎么得了。
虽然器型都比较小巧,这里面的东西还不少,大多朴拙可爱,有点宋代定窑和建窑融合的风格。
多数都是些小型的杯,盘,碗,碟,浓施厚釉,有青釉、黑釉、酱釉、乳白釉的,还有几款是白釉或者青黄釉上点上酱油或者黑釉作为装饰。
这些器物大多还带有开片,有了这个,本来朴拙的瓷器又添加了几分典雅和灵动,一下将这些小东西的审美价值给提上去了。
除了这几种器型外,还有一些比较精致的器物,老杨搞不明白,于是周至又一一地给他讲解。
比如一种刻有折枝暗花挂青釉的小方瓷器,看着像块醒木的样子,周至告诉大家这个东西叫“砚床”,是磨完墨以后晾干墨锭用的。
还有一种是一个长方形的盘子,盘子中有一些小支钉一般的凸起,也是青釉的,不过施得较薄,周至说这东西叫“笔格”,就是类似现在的文具盒,摆放各种大小毛笔用的。
不过这个东西的风格却是清代的,说明白坡瓷器窑烧造的时间跨度非常的长。
再有就是一些像树叶形状的小瓷器,叶子微微上翘,能够容纳少量的水,这东西叫“笔舔”,写字之前调整毛笔的笔锋用的,这个却是明代的东西。
而最早的东西却是一件大器,有一个带槽的底座,上面是一个瓷制的碾刀,碾刀呈圆饼状,边缘稍微有点锋利感,两侧还有一个瓷柄。
这个是茶碾,施的酱釉和绿釉,却是五代的东西,这东西很明显不会是实用器,那就只有一个用途——墓室当中做为明器来陈列。
此外更多的就是拳头大的小水盂,一种是带注口的,一种不带,带注口的是用来微调墨汁浓度的,不带注口的可以用作笔洗。
水盂的造型给制作得像一个小西瓜,带有瓜棱,一个黑釉,一个青釉,但是两个水盂虽然非常漂亮了,制作品级仍然比不上李二瞎子当做添头送给周至的那个。
剩下的器物里,还有两个莲花状一样的容器,下边是个圆座,中间是一圈的花瓣,花瓣中心有个小碗状的凸起,边上还有一些烧过的烟迹。
“这个是不是油灯?要是烛台的话中间那个小碗有点大了。”
“你是不是当做油灯用过?”周至有些哭笑不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对。”老杨对这油灯很不满意:“就是胎有点粗,吃油,后来家里改用气门芯墨水瓶做的煤油灯,这个点清油的就废了。”
“这个既不是烛台,也不是油灯。”周至将一个敞口厚黑釉小碗放到了莲花中间那个碗座上,然后双手端着莲花花瓣将两件东西一起拿了起来:“这东西是配合着这种盏用的,这是五代到宋的习俗,上面这个叫茶盏,
“啊?”老杨抽了抽嘴角:“老祖宗们还挺讲究的哈?那我们喝茶用的盖碗,也是从这个变化来的了?”
“也不能说两者间没有一点的关系,”周至笑道:“不过盖碗泡的是清茶,这个里边……”
说完将黑盏从盏托上拿下来:“这里面装的是细茶抹冲打出来的茶汤。”
“老祖宗喝茶可比我们现在讲究多了。”周至继续说道:“光主要茶具就有十二种,称之为‘十二先生’,并各赐以姓、名、字、号,并按照宋代的官制授以职衔。”
“比如茶炉,雅名就叫做韦鸿胪,名文鼎,字景旸,号四窗间叟。”
“姓韦,表示由坚韧的竹器制成,鸿胪为执掌朝祭礼仪的机构,这里当然是谐音。‘文鼎’,‘景旸’,表示它是生火用的,‘四窗间叟’表示茶炉开有四个窗,可以通风,出灰。”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