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八百二十九章国宝修复不缺大师  我的系统不正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使用刷泥浆的方法进行做旧,在泥浆刷上去之后,根据周围器物显露出来的皮壳,再次调刀拨弹牙刷上的泥浆,这样做出来锈层脱落的感觉。
    等到泥点干后,再用矿物质颜料砂绿,豆绿,加入少许细砂,黄土,调入虫胶,用牙刷蘸调制好的色汁。
    这样往作色的地方,拨弹颗粒状的锈色。
    等第一层颜色干后,再做下一层颜料。
    反复上色,做出与周围颜色协调。
    等颜色都干后,用清水洗去器物表面的泥点,这样脱落层次感就出来了。
    如果没达到想要的效果,还可以重复以上步骤,做完美的锈色。
    最后一道工序是缓蚀封护,青铜奁的修复会使用缓蚀剂。
    这种东西会对青铜奁,做缓蚀处理。
    器物表面要上封护剂,西汉青铜奁器表封护处理,是一项重要的保护工作。
    是对修复过程中,除锈、渗透加固、焊接、补缺、做色,让其保存更长久的保护处理。
    是为了防止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气体和水分,侵蚀文物机体,从而产生一个相对保护青铜奁的小环境。
    这种封护,采用具有无色透明,抗大气污染,渗透性强,化学性稳定,抗老化的聚乙烯醇缩丁醛。
    到了这一步,一件青铜器就真正修复结束。
    而这还只是一件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青铜器,像是一些重宝级别的青铜器,修复起来更加艰难。
    比如之前陈文哲见过的四羊方尊,虽然他看到的是仿品,但是他缺知道,真品是修复之后的东西。
    而最难修复的几件文物中,就有四羊方尊,要知道它当时可是碎成20多片。
    其实,相比起来这件国宝还算是好修复的,因为不容易修复的两件国宝都碎成了千片以上,修复时间就用了八年。
    对于文物保护者来说,发现新的文物是件相当惊喜的事。
    不光因为这件文物价值连城,也因为它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但若是发现这件文物在出土时,已经碎成渣渣,那专家们会心痛死。
    文物损坏是一件难以避免的事,因为环境自损和人为破坏无处不在。
    损坏了就没救了吗?当然不是。
    拥有高超复原技术的文物专家们,多数情况下可以令它们恢复如初。
    在现今我国收藏的珍奇国宝中,有一部分就是修复后的。
    从一地碎渣到完整现世,专家们耗费的心血和努力无可估量。
    最具有代表性的修复文物,当属商朝大型青铜礼器四羊方尊。
    它高逾半米,重约70斤,是一体浇筑而成,造型精致华丽,是青铜器中的上上品。
    抗战时期,南湖农民在垦荒的时候挖到了它,后当宝贝以400大洋的价格卖给了一个商人。
    商人本想转卖出去,结果被沙长县政府没收。
    沙长抗战期间,四羊方尊遗失,再发现时已经被日军炮弹炸成了20多块碎片。
    国宝被毁,无数人为之心痛。
    好在我国从不缺大师,四羊方尊最后被文物修复大师张欣如成功修复,用时仅两个多月。
    四羊方尊能修复如初,除了大师技艺高超外,也跟它碎裂的程度较轻有关。
    二十多块碎片重组,相对来说还是轻松一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相比之下,碎成上千块的秦皇陵铜车马,那可是真难修。
    秦始皇陵被挖掘之后,诸多珍奇文物出土,其中就包括两辆豪华的铜车马。
    但这两辆车子出土时已经受损严重,一个碎了1325片,一个碎了1685片。
    真的是碎成了渣渣,修复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万幸的是,在数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两辆铜车马陆续修复展出,前后共耗时八年。
    同样难修复的,还有唐代公主李倕的头冠。
    这位公主下葬时陪葬丰厚,最珍贵的就是头上的头冠,几乎将大唐能找到的珠宝装饰材料都用上了。
    由于她的墓穴曾被水淹过,所以头冠出土时已经面目全非,只剩下一堆零件。
    为了能最大程度的原状修复,我国专门邀请了德国专家一起共同修复,历时一年半,总算让它又重放光彩。
    由此可见,虽然古代工匠的技艺高超,所做之物精巧细致,但现代专家们也不遑多让。
    多亏有了他们,那些珍奇文物才能重现世间。
    而这些珍宝的修复,其实还不是耗费时间最长的。
    因为陈文哲知道另外一件,可是耗费了十五年的时间。
    那是两千年前的青铜鑑,它就是用了15年才修复成功,因为修复过程当中的12道工序,都异常艰难。
    上世纪90年代,大海博物馆原馆长,从香江抢救回一件有2000年历史的青铜鑑。
    与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