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四十五章毕其功于一役  风起明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不过李岩学的棱堡只学到了其形,却没有学到其神。

    万民军中的火器和火炮数量并不多,威力和射速只是差强人意的水平,比普通的明军略强一些,但是却还不至于可以将棱堡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而且棱堡的作用,其实也没有后世吹的那么神,棱堡只是大大增加防守的强度。

    随着时代的进步,针对于棱堡的战法也逐渐成熟。

    沃邦攻城法就是其中最为有效的手段,核心是通过平行堑壕与锯齿形交通壕的逐步推进,结合炮兵火力压制和步兵突击,可以大幅降低攻城伤亡,有效的摧毁敌人建设的棱堡群。

    而最为重要的是,这个时代无论中外对于棱堡的战法,还是停留在防守之上。

    欧洲一直到拿破仑时代的时候,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即便分兵监视棱堡、控制补给线后,主力部队仍具备颠覆一个国家的强大战力。

    这种军事优势使得大军能够迅速突破边境筑垒地带,直取敌国腹地,从而重新确立了野战的决定性地位。

    所以在拿破仑时期,欧洲开始改革棱堡防御体系,堡垒开始兼具兵营功能,其设计更强调驻军快速出击的能力。

    但是这里是亚洲,这里的战争往往是超过十万人以上的规模。

    这也是为什么,哪怕是明朝在辽东修筑了一些带有棱堡特征的防御工事,仍然没有取得欧洲战场那样的作用。

    要是棱堡真的有用,为什么陈望不会大批量的修建棱堡。

    万民军在扬州一线建设的棱堡,不过只是延缓一下他们败亡的速度。

    要想真正赢得战争的胜利,最终还是需要依靠野战!

    “万民军的水师已经在南京、镇江两地完成集结,情报司方面综合情报,万民军水师共有战船超过五百艘,其中大号福船约在百艘左右,余众皆是中小型船只。”

    “孙慎吾的水师到哪里了?”

    陈望收回了目光,询问道。

    “孙慎吾已经领水师抵达南京以西的江浦,与万民军南京的水师几番交战,皆大获全胜。”

    胡知礼神色轻松,笑道。

    “万民军的水师人数虽多,但是有太多的新兵,很多舟船都是原本的漕船改建,战力孱弱。”

    孙慎吾手底下虽然战船只有一百余艘,但是麾下的水师基本都是经年的老卒,船只也都是各大造船厂精心制作的战船。

    战船之上的火器的配置几乎达到了惊人的七成,加上大口径的舰载火炮,在内河水战之上面对着万民军的舟船几乎是降维式的打击。

    近一个月以来,孙慎吾手底下的水师折损的兵员不到百人,舟船也只有一艘损耗,还是因为太过于冒进遭遇到万民军的围攻。

    而万民军的水师却是折损了差不多六十多艘战船,伤亡起码在两千人以上。

    “告诉孙慎吾,一切以稳为主,他现在拿着的,是我们水师所有的家底,要是都丢在了江浦,他他就是拿命来抵,也没有用处。

    水师的战报,陈望也都已经全部看过了。

    正面交锋,万民军根本就不是孙慎吾麾下水师的对手。

    唯一需要提防的,就是借助风势的火攻战术。

    在这个时代,轻舟快船的火攻战术很多时候往往能够成为逆转水战战局的关键。

    孙慎吾只要稳扎稳打,击败万民军留守在南京的水师只不过时间的问题。

    陈望的声音很冷,甚至冷到胡知礼都不由得打了一个冷颤。

    “是。”

    胡知礼低下了头,下意识的应答道。

    胡知礼有些发怔,他发觉不知道从何时起,陈望逐渐的变得沉默寡言了起来,身上所携带的威势也越发的深重。

    似乎与他们之间似乎已经开始隔着一层厚厚的屏障。

    “郑芝龙,现在在做什么?”

    陈望并不知道胡知礼的心中想法,他扫视了一遍正在应旗的各军,淡然开口道。

    “郑芝龙领着所部的水师,已经抵达了崇明岛。”

    “郑氏水师舟船规模在三百上下,其中领兵的是郑芝龙的弟弟郑芝豹。”

    “依照此前的约定派兵对于苏州、扬州两府发起了一定的袭扰。”

    胡知礼收敛了心中的不安,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干练,回答道。

    “不过实际上一切都浮于表面,郑芝龙的麾下的兵马主要是在掳掠,并没有进攻任一州县。”

    对于郑芝龙的行为,陈望完全毫不意外,冷笑道。

    “这确实是郑芝龙的风格。

    虽然说万民军在对抗汉中镇时基本都处于下风。

    但是不到最后一刻,郑芝龙仍旧是不敢下定决心,所以现在仍然是不敢全力下注任何一方。

    商人重利,万民军军势强盛,军力超过四十万,虽然南下受阻,但是总体仍是占优。

    李岩几番动员南攻,已经攻陷了浙江的湖州、嘉兴、严州三府,以重兵围攻杭州。

    杭州府只剩下了杭州一城没有被万民军攻破,其余的城池都已经沦陷。

    若不是万民军对待士绅手段酷烈,毫不留情,江南的士绅只怕是早已经投降。

    万民军起家之时,李岩就已经定下了针对士绅官宦的方针。

    万民军发展到至今,就像是一艘航行在汪洋之上的巨舰,想要调头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哪怕是李岩在南下遭遇江南士绅的抵抗,有心放宽一些对于士绅官宦的政策,但也终究是收效甚微。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