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没了,岂不是“我辈”奋起之时?
于是,在一些州县便发生了近乎“还乡团”的情况,而成都平原,在勋贵官僚、豪强地主们的反攻倒算之下,陷入沸腾状态。
而这个时候,整个西川都还未从春旱的影响中摆脱出来,大量的农民还嗷嗷待哺,等待着官府的支援赈济。然而,官府的赈贷还没有着落,来自贤绅的“贷约”已摆到眼前
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当有人登高一呼,发出那一道来自底层黔首反抗的强音时,川蜀大地是何等反响。
王小波为人短小精悍,也是因为官府的搜捕、压迫,最初只是纠集了数百茶商、茶农,先杀官差,后攻县城,打破县衙,摘下县令、丞、尉的脑袋,放出监狱被抓的无辜百姓,然后抄掠县中富户,夺其钱粮,分与贫民。
消息传开之后,一日之间,便聚众上万。蜀州兵马指挥使刘泷闻之,匆匆领军前去镇压,然而事起仓促,又小瞧叛军,装备虽精,兵力却弱,竟然一战就被王小波打崩溃,刘泷也被俘,人头也被拿来祭旗。
一场胜利,将所有的胆怯与迟疑都洗刷掉了,朝廷笼罩在每个参与举事的小民心上的阴霾,也随着正面击溃官军,彻底清除。
在取得“青城之战”的胜利之后,王小波趁势率军,横扫蜀州诸县,抄掠官僚、地主、富户,救济贫穷,践行他“均贫富”的口号,号召力暴涨。
在实现对蜀州的攻略后,叛军的人数也迅速膨胀,不到十日的时间,便增至四万余人,各地茶农、盐丁、旁户,望风影从,纷纷揭竿而起,举义的火苗迅速壮大。
于叛军而言,不只人数上来了,也获得了不少武器装备,以及拼凑出了一支初具战斗力的主力军队。
眼瞧叛势陡升,愈演愈烈,剑南道的上层们坐不住了,坐镇弹压,守土卫国,乃是都指挥使的职责,面对起义,最焦虑的,莫过于剑南道都指挥使上官正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由其调遣,邛、彭、眉、简诸州共计四路大军,两万余人扑向蜀州,意图将叛军歼灭。面对来势汹汹的官军,王小波固然大感压力,不过已经博过两次命,自有
任你四路来,我只一路去,在王小波率领下,尽起已经突破五万人的义军,直奔彭州,一番急攻,官军战败,死两千余人,彭州兵马指挥使王铿寡不敌众,仓皇逃回彭州。
王小波则趁势进兵,连破崇宁、导江、灌口三县,杀知县令长,大掠彭州。一番休整,补充兵源、兵器之后,又回师属州,与追剿而来的邛、嘉、简三路汉军相战,先破邛州朱覜,诛之,再败简州王元臻,杀一千余人,唯有眉州兵马指挥使张玘见势不妙,收拢败卒,退守晋原县。
王小波则不依不饶,穷追猛打,跟着攻击晋原,不过张玘算是个能人,不断与之纠缠,虽然最终被赶回眉州,但也给义军造成了不小的死伤。
综官义双方的战斗,义军突出一个刚勇,靠着不怕死,靠着一股复仇的怒火,以人数优势,通过大量的牺牲换来对官军的几次胜利。
而官军呢,则大失职业素养,骄纵轻敌,不断给人各个击破的机会,也酿成了巨大损失,以致贼势扩大。这当然不能怪
而随着四路围剿策略的失败,川蜀这场叛乱,也再也无法以一个“体面”的方式收场了,而剑南的上层权贵们也终于“醒悟”过来,对发生在天府核心区域的叛乱,予以最高的重视。
然而,
事态扩大是必然,随着王小波举事以及对官军取得胜利的消息在川蜀大地传开,整个川蜀都喧闹了,就在十月初,剑南东南的荣州、富州、戎州各有乱民起事响应,甚至于从剑南蔓延至川东道的合州、昌州、泸州等地,一时之间,叛乱连横,祸及州县。
不过,这个时候,于剑南道这边而言,其他地方已然顾不得了,只令其自守,上官正更是给各地州县下了一道死命令,丧地者斩
其一心所想,都是将逆贼王小波给剿除,那不只是乱贼首倡,更活动在腹心,那种滋味,别提有多难受了。
上官正也算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了,曾是平南公王全斌下属,随其攻灭大理,收复云南,后又任职榆林,在剿灭党项之乱的过程中有所表现,及至升任剑南道都指挥使,走上仕途的巅峰。
对蜀州之乱,上官正的压力无疑是最大的,他的背后,不只有在剑南掌握重大话语权的那些权贵们催促,更有来自洛阳朝廷的巨大压力,连续几道来自京城察问、问责以及诏令,那字里列间,无不显示着朝廷对于蜀中叛乱愤怒。
当蜀中叛乱情况与发展陆续上呈洛阳的时候,可想而知,那是朝野震惊,紧跟着就是愤怒,皇帝刘旸又一次失态了!
原以为潘佑遇刺身亡就已经是一件滔天的大事,没曾想后边还等着这么一场大祸乱,在那刹那间,刘旸都不禁产生了一种暴戾情绪。他这个皇帝当得太糟心,雍熙元年还没过,这“惊喜”是一个一个地蹦跶到面前。
不过,再愤怒,也无济于事。等到四路汉军平叛失败的消息抵京之后,刘旸便彻底认清,剑南军政堕落的情况,恐怕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
同时,到这个地步,虽然极不甘心,但他不得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平叛上来,至于其他,包括他想利用的“潘佑之死”乃至是叛乱的前因后果,都得往后放一放。轻重缓急,当务之要,刘旸还是分得清的。
因此,洛阳朝廷这边,哪怕满腹的愤怒,对于剑南道军政,也没有太大的动作,只是责令其控制乱事范围,弹压地方,尽快平定叛军,还百姓以安宁。
同时,又以温国公向德明为剑南布政使,火速前往成都就任。随着叛乱的发展,朝中针对剑南布政使之职的斗争一下子便从激烈趋于平缓,共识是很容易达成的,平叛优先。
当年平蜀是由向训统帅的,向氏虽然不像二王那般扎根西南,但作为向训的继承人,向德明前往成都,显然是能发挥巨大影响力。再者,作为了曾经安西军中的一大巨头,向德明饱经历练,允文允武,也具备足够的能力与威望。
另一方面,刘旸也没有把平叛的希望完全寄托与川蜀自己解决。当年强军猛将都在蜀中,平定蜀乱都费了不小的劲,何况如今。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剑南发生的种种,都让刘旸对那里的军政失去了信任,因此,在督促川蜀平叛之时,刘旸又同时诏令京西、湖北、山南、关中四道,整军经武,调拨军械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