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直到他走出十几米后,恍然醒悟的查剑英才快步打算追上他。
可走到一半,查剑英却停了下来,眼神复杂的看着林朝阳的背影。
她何尝不知道林朝阳刚才那番话,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针对她这样的人呢?
林朝阳在查剑英的视线里并没有走远,他走出一段距离后站定,与一位中年人握手寒暄了起来。
查剑英认得,那是她在燕大念书时的老师之一,中文系的讲师洪子诚。
林朝阳正是看到了站在人群外的洪子诚,才从学生中间走出来。
两人已经好久没见过面了,聊了几句后洪子诚热情的拉着林朝阳往西南门去,他要请林朝阳到长征饭庄吃饭。
老虎洞胡同跟以前比没什么太大的变化,要说最大的变化就是热闹了。
哦,对了,长征饭庄的溜肝尖涨价了,8毛涨到1块2毛。
除了溜肝尖,别的菜也涨价了。
“哎呀,一晃多长时间没见你了!”洪子诚感慨着说道。
这两年林朝阳偶尔回燕大,多是回岳父家,很少与燕大的师生交流,即便见面也是匆匆一瞥。
“刚才的演讲讲的很好,不过好像不太符合你的性格。”洪子诚调侃道。
林朝阳笑了一声,“有感而发,燕大这几年变化挺大的。”
洪子诚心中明白林朝阳所谓的“变化大”是何意,他每天在燕大工作生活,没人比他更清楚。
“开放嘛,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变化的。”
洪子诚说了一句,将话题转移开,打趣道:“你推动的那个文学奖项我可听说了,没搞个最佳文学批评奖可不够意思。”
“等以后再搞评奖,我肯定想着。”
玩笑了一句,林朝阳才正色道:“贪多嚼不烂,囊括类奖项就不错了,奖项最重要的还是影响力。”
洪子诚颔首认可,又说道:“你不知道吧?我受到邀请,成为评委了。”
“那你以后评奖没戏了,当了评委四年不能参评。”
“我又不写。”
两人说说笑笑,老朋友久未见面,边吃边聊,气氛轻松又愉快,直到下午一点多才分开。
隔了几天的傍晚,大舅哥出现在小六部口胡同。
“嘿!朝阳,我发现你一回燕大总能引起点轰动!”
“轰动?什么轰动?”陶玉书问。
“你不知道?”陶玉成掏出来一份校报,上面刊登了林朝阳当日在三角地的讲话。
讲话还被校报起了个名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林朝阳同志寄语燕大学子》。
林朝阳好奇的看着报纸,问:“这哪来的?记的还挺全。”
“有博闻强记的学生合力回忆了你的讲话,最开始是汇总了之后贴到了三角地的海报栏上。
后来校报的记者觉得不错,就登上了,反响还挺大的,获得了不少学生的拥护。”
陶玉书看了一阵报纸,心中愉悦,问大哥:“你今儿来干嘛?”
“我来问问《红高粱》什么时候上映。”
“快了,下周就上。”
眼下正月十五都过了,如果不是为了《红高粱》的上映,陶玉书早回香江了,那边还一堆事呢。
“办首映吗?给我弄几张票?”
“回头我让玉墨给你送过去。”
“行。对了,有空给我问问章艺谋,我想请他去给我们学校的学生上个课。”
陶玉书斜睨了他一眼,“你什么时候还管上这事了?”
陶玉成笑着说道:“帮同事个忙。”
以陶玉书对大哥的了解,自然知道他这个请求恐怕至少换了一顿酒。
“我问问他吧。”
又几日后,《红高粱》在首都电影院举行了首映。
这年头没有后世那种热闹非凡的首映礼,但该搞的首映活动还是要搞的,气氛并不娱乐,反而严肃认真。
到场的除了有电影主创和观众,还有不少电影界同行和评论家。
放映结束后,大家表达对影片的看法,《红高粱》获得了从业者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观众的评价要差了一些,有一些观众认为电影拍的太过艺术化,看起来不够爽利。
总体而言,还是好评居多。
在首都电影院举行首映的同时,《红高粱》也正式登陆国内各大城市的电影院。
为了《红高粱》的上映,陶玉书还自掏腰包联系了十几家 报纸、杂志打广告。
本来这事应该是由发行公司干的,可中影当惯了大爷,宣传工作历来做的半死不活。
《红高粱》是林氏影业第一部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分账
片,陶玉书完全是本着赔本赚吆喝的心态打这个广告。
当然,她也不可能真的赔本。
《红高粱》可是第一部在西柏林电影节上获得金熊奖的中国电影,获奖至今半个月,轰动效应仍在。
电影上映后,各个城市的电影院门庭若市,充斥着前来想要一睹获奖影片风采的观众们。
《红高粱》上映的第十天,中影方面的首周票房“统计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