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22章 有什么了不起的  文豪1978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文学界从来不缺才华横溢者,也不缺勤奋者,更不缺有野心的人,但三者兼具的人却少之又少,林朝阳绝对算是一个。
    那些有识之士对他寄予的厚望正不断的凝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寄望还会不断的加固。
    除了读者群体和文学界同行们的关注,渡舟记的发表也引起了期刊行业的震动。
    大家都知道林朝阳的作品向来受欢迎,因此业界才有了“得林朝阳作品者,百万销量如探囊取物”的说法。
    但刊有渡舟记的83年第一期花城上市后所表现出的受欢迎程度还是让许许多多的人都跌破了眼镜。
    单月155万份!
    如果说是单期155万份销量,那么像人民文学收获等一线文学杂志都偶尔摸到过这个数字。
    但花城所创下的是单月155万份销量,众所周知,花城是文学双月刊,这也就意味着在后续一段时间里,这个数字依旧会不断向上攀升。
    谁也不知道这一期花城的终点会在哪里,但大家少不了要打听关心。
    花城编辑部不是什么保密单位,花城上市第二个月的第一周仍旧创下了22万份的销量,消息在极短的时间内便传遍了国内文学期刊行业。
    诸多地方文学杂志的反应不提,几家以往与花城平起平坐,甚至是压它一头的一线文学杂志的编辑们心里很不是滋味。
    花城自成立以来一直主打的是“洋气”,在一众朴实无华的文学杂志当中显得格外妖娆,虽说塑造了自己与众不同的逼格,但也跟同行们产生了一定的隔阂。
    本来它一期卖个六七十万份,在几家顶尖文学杂志里是垫底的存在,大家也没在意过。
    可现在它一下子单月卖出了155万份,甚至在第二个月的销量也没有呈现出多大的疲态,这不仅是震惊了同行们,更让大家心里难以接受。
    “有什么了不起的,还不是因为发了林朝阳的嘛!”
    这样的酸言酸语凸显了同行们的心理,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如今行业内对于林朝阳号召力的认可。
    “得林朝阳作品者,百万销量如探囊取物”这样的迷信,在花城大卖的情况下再一次在文学期刊行业被广泛传播,并且让业内人士们深信不疑。
    一转眼三月已近尾声,渡舟记仍在影响着国内千千万万的读者,身为作者的林朝阳却已经埋首于故纸堆中大半个月了。
    这段时间里,外界的声音没有对他形成任何打扰。
    前些天,李拓特意给他打了个电话,一年一度的全国优秀短篇奖授奖大会和两年一度的全国优秀中篇奖授奖大会在京举行。按照往年的惯例,授奖后的文化沙龙不能少。
    李拓央求着林朝阳回京主持大局,可林朝阳的资料才查到一半,哪里肯回去。
    不过文化沙龙这事确实已经逐渐成了惯例,名气早已在国内的作家圈里打响,不少作家都盼着这件事,林朝阳想了想,便让陶玉书代他去操持这件事。
    昨天陶玉书又打来电话,说沙龙总体还是非常成功的,大家唯一遗憾的是林朝阳不在。
    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没能尝到他的手艺,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没见到林朝阳本人。
    这并不是说林朝阳就是什么很重要的人物,而是在于一种氛围。
    每年的全国优秀短篇、中篇授奖大会都是在初春时节,一群刚获殊荣的作家们聚集在一起。
    大家志趣相投,都是一样的春风得意,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人生中难得的高光时刻与美好回忆。
    而林朝阳本人也就这样成为了大家这份记忆里不可或缺的人物。
    有林朝阳在,这份美好记忆才是圆满的、完整的。
    少了他,别管沙龙搞的再热闹,也总归感觉沙龙差了点意思。
    不知不觉间,作家们已经习惯了获奖后到林朝阳那里吃顿饭、见个面,这也成了燕京文坛约定俗成的规矩。
    大家将这规矩戏称为“拜码头”,这当然是玩笑话,更多的是对于林朝阳操劳沙龙的一种尊敬和爱戴。
    陶玉书说:“大家最后留影,觉得少了你不行,让玉墨捧了你的照片照了个相。”
    林朝阳闻言脸色一黑。
    他很想拽着那帮人的脖领子问问,你们他娘的就是这么尊敬、爱戴我的?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