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83章 最大的赢家  穿书八零:发家从摆摊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什么意思?
    周乔轻轻摇头,表示没听懂。
    老杜呵呵一笑,就给她讲起了闻名一时的“哈密瓜事件”。
    事情是这样的。
    一个外地游客口渴,本想买瓶汽水解解渴,却刚好看到旁边有个推着三轮卖哈密瓜的。
    这种水果产自西疆,对遥远的关外人来说可谓十分稀罕,就想买点儿尝个新鲜。
    看着摊位纸板上写着八元,那游客就说,“给我来半个。”
    结果摊贩大刀一挥,端起半个往秤上一放,“正好一斤,八十!”
    游客傻了,“这不写着八块吗?”
    摊贩提着明晃晃的大刀,敲着纸板,“看好了,八块五十克。”
    接下来必然是扯皮环节。
    游客说不要了,摊贩不干,刀子在外地人面前来回乱晃。
    结局即使老杜不说,周乔也猜得到。
    肯定是游客认栽,用两个半月的工资买了半个哈密瓜。
    不过,这事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
    反而是几年之后,和“哈密瓜事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天价切糕事件”,响彻全国。
    “三姨夫,京城现在到处都在搞建设,治安也一天比一天好。就拿动物园来说,八二年全是乱摆摊儿的,现在大部分都撤摊进棚了,管理到位,生意也非常红火。”
    “说到生意,小乔,这回京城你也去了,你觉得为啥人家京城的生意就比黑水路的要好?好在了哪?而且你估摸着,它们将来能发展到啥程度?”
    周乔心说,这老头为啥总拿我当算命的呢?
    上回来,让她预测国营大厂的结局,这回来,又让她预测国内服装行业发展走向。
    这公家的事讲讲也无妨,毕竟她连其中的一粒尘埃都算不上,更加改变不了这种局势。
    但服装行业就不同了,她的出现是否会对这一切造成影响,现在不好说。
    不过她倒希望,她的希望真的有希望。
    “其实京城不光是服装行业好,各个行业都处在兴起阶段,毕竟是首都嘛,不光聚集了来自全国的客流,更是汇集了全国方方面面的优秀人才。”
    比如说,黑水路的服装大部分都是出自海城。
    而海城的服装加工厂的设计师,剪裁师,基本都是早期的裁缝出身,多半还有了年纪。
    所以她们设计出来的服装中,就包含了她们自己的生活阅历。
    但京城以及南边的加工厂就不大一样了,据周达来信说,很多厂子的设计师年龄都和周乔差不多大,她们是从专科学院毕业的。
    系统的学习再加上不断的创新,掌握市场全凭眼界,输的一定是关门造车的一方。
    “至于将来的发展嘛,我认为京城、沪上、羊城这三个地方将成为全国服装的代表城市。
    而单说北方,除了京城之外,隔壁沈州也能崛起,事实上人家现在就已经成为关外三省最大的服装集散地了。”
    “有道理,分析得很有道理啊!”
    周乔对很多事情都看得很透彻,她的分析向来不让老杜失望。
    与此同时,卧室里的张丽莎也没有让陈娴感到失望。
    “宝啊,你爸快要调到白春去了,你妈有没有说啥时候带你一起搬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没有,早上大姨问我,要跟爸爸走,还是要跟妈妈走。”
    “妈呀,她咋这么问呢?告诉三姨奶奶,那你咋回答的呀?”
    “我就说我和妈妈都去,还让大姨也要去。”
    陈娴听完直夸好孩子,答得好。
    不过,她却越发想不通,这个小乔对她外甥究竟是个什么态度?
    让结不结,让分不分的,她得劲儿了,可怜孩子遭罪啊。
    不行,作为长辈自己必须插手。
    光听老杜的,等出了事黄花菜都凉了!
    她越想越不放心,领着张丽莎就又回到了客厅,还若无其事地问他们在唠啥。
    老杜笑着说,“我们在探讨关于全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前景,还真别说,小乔分析得头头是道,思路相当的清晰。”
    陈娴直咂嘴,“你老是这样,成天就发展发展的,她一个人姑娘家,你老让她关注爷们的事干啥?
    再说了,坐下这么半天了,你也不说问问人孩子来是不是有啥事,光惦记着唠你那点儿发展……”
    数落完老杜,她这才回过头来问周乔,“你是为了六车间的任绮萱来的吧?”
    “三姨您忘了,那天在达百我就说了不参与,厂里按制度,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听她这么说,陈娴的心一下凉了半截。
    因为厂委班子在商议后已经决定,给予任绮萱全厂通报评批并记大过,但不会直接开除。
   &nbs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