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8章 上京官话  我,孙山,科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教室鸦雀无声,三人静静等待郑童生。 
    忽然外面邦邦邦声响,孙山知道,郑童生要来了。 
    孙山等人正襟危坐,挺直腰板,时不时向门外张望。 
    不一会儿,一身白色长衫的郑童生走了进来,看到三个学生乖巧地坐在椅子上,满意地点了点头说:“你们三个,是为师今年收的学生,你们就是同窗了,希望你们以后好好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孙山等人回复了一句是。 
    郑童生满意地点了点头说:“来,今天我们先学《三字经》,我读一句,你们读一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郑夫子读一句,孙山三人跟在后面读一句。 
    郑夫子先用广南话读一句,又用所谓的上京官话读一遍。 
    广南话孙山几个读得很通畅,但上京官话,几个人读得一塌糊涂。 
    这里的上京官话,不是前世的普通话,反而像苏州话,吴侬软语。 
    孙山之所以觉得是苏州话,是因为去过苏州旅游。 
    上茶馆感受苏州风情,点了50块的茶,并且当时还花巨资100块,单独点了一首评弹,唱得是《茉莉花》,从此以后,孙山便觉得苏州话很软很好听。 
    此时孙山并未因为前世能说普通话得到好处。 
    此时此刻他是一张白纸,需要从头学起。 
    郑夫子也没有责骂,安慰地说:“一开始读,是读不准的,慢慢来。我们一字一句的读。咱们必须学会说上京官话。会多一种语言,就多一种优势,更能找到好工作,明白吗?” 
    孙山三人表示明白。 
    郑夫子又从头教一遍。 
    教会如何读,郑夫子便开始讲解12个字的意思,还讲述里面的故事,并没有传说中的让你死记硬背后,再给你解释什么意思。 
    教了一个上午,终于把12个字教会,但孙山等人还不知道如何写。 
    郑夫子说:“下午再教你们如何写字。你们先吃饭。”说完便离开,应该到隔壁课室去了。 
    孙山三人恭敬地目送郑夫子离去后,德哥儿立即瘫坐在椅子上,目光呆滞地说:“山子,我不想上学,好难啊。” 
    孙山也觉得好难啊,字是认识,但用上京话读,真得太难了,更重要是下午的练字,头更大了。 
    在前世,参加学校的兴趣班,孙山也参加过书法班。练一个“永”字就练了三节课,最后耐心耗尽,不了了之,从此再也没写过毛笔字了。 
    另一边的杨清北怯怯地说:“原来你们也觉得好难。” 
    还以为自己一个觉得难呢,既然大家都觉得难,证明的确难,我上课可认真上的,这不能怪我呢。 
    孙山看了看外面,大中午的,天大地大,都大不过吃饭,劳累地说:“我们还是去吃饭吧,下午还要上课呢。” 
    三人走出教室,走到厨房,架子上摆好郑伯热好的饭菜。 
    学子们拿起饭盒,走出厨房,来到院子空地。 
    郑氏学堂没有食堂,学生只能坐在石板阶上,捧着饭吃。 
    中班和大班的学生也在。 
    孙山仔细看一下,总共就14个学生。 
    孙山家就占据5人,加上村长家的两个孙子,孙家村有7人在郑氏学堂上学。 
    好家伙! 
    也就是说郑氏学堂的gdp孙家村贡献一半。 
    怪不得郑童生对孙伯民等人那么客气了,除了因为拐七拐八的姻亲关系,更重要是,孙家是郑童生的米饭班主。 
    一下课,大班的跟大班,中班的跟中班,小班的跟小班一起吃饭,泾渭分明。 
    至于孙山的几个堂兄,嘻嘻哈哈地跟孙山和德哥儿说几句话,便和他们的同窗一起了。 
    德哥儿快速打开饭盒,里面摆放番薯米饭加一小撮青菜加两个鸡蛋。 
    对着孙山说:“山子,快打开你的饭盒,看看你今天吃什么?” 
    孙山的饭盒很重,打开后,白米饭加青菜加红烧肉。 
    德哥儿看到色泽诱人的红烧肉,可怜兮兮地说:“山子,我怀疑我不是我娘亲生的,如果是亲生的,今年就应该给我做肉吃。” 
    孙山白了一眼德哥儿,你和你娘长得一模一样,谁不是亲生的,都没人信。 
    你又不看看你大哥二哥的饭菜,他们都是一个煎鸡蛋,你两个,该知足了。 
    孙山往德哥儿的饭盒夹了三四块肉,认真地说:“不能再多了,再给你,我就没得吃了。” 
    德哥儿嘿嘿傻笑,满足地说:“谢谢山子。” 
    又往孙山的饭盒夹一个煎鸡蛋,孙山子要了一半尝尝味。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