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5章 一年两次徭役  我,孙山,科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吃过晚饭,村长家的大儿子从外面走了进来通知,每户要派一人去祠堂开会。 
    黄氏问:“大侄子,什么事啊?” 
    村长大儿子说了句关于徭役的事,便离开了,去通知下一家。 
    由于白天很多村民不在,村长干脆等乡亲们吃过晚饭,来通知开会。 
    听到徭役,孙山心一紧,放下手中的笔问:“阿爹,这次去干什么?” 
    孙伯民也不知道,摇了摇头。 
    黄阳县一年两次服役。分别在春耕前和秋收后。 
    每次服役的时间有长有短。孙家三兄弟分家不分户,三兄弟轮流去服役。 
    去年秋役是三叔,今年春役到孙伯民了。 
    苏氏苦着脸说:“当家,你先到祠堂开会,看看村长说什么?” 
    既然村长说一户派一人去祠堂,苏氏自然不会去,也没资格去。 
    孙家的祠堂,只准姓孙的子弟进去,甚至允许姓孙的丫头进,只有外来媳妇没资格。 
    这条规矩有由来。 
    一般别的村只准男丁进去,外来媳妇和丫头片子不准进,但孙家的祠堂比较独特。 
    据说当初整族人逃难至此,元气大伤,很多户只剩下闺女,男丁在路上不是失踪就是死了。 
    孙家族长开了先河,只要孙家闺女招婿上门,子女姓孙。 
    闺女就等于儿子,一样能进孙家祠堂,一样能被供奉在祠堂里。 
    所以孙家祠堂上的牌位,是有招婿的女性。 
    孙家村每次祭祀,家主会带着儿子和闺女一起进祠堂拜祭先祖。当然出嫁后,是禁止进祠堂的。 
    孙伯民放下手中的活计,也不点灯笼,就着月光走到邻居家,喊了一声,里面的人出来,一起去祠堂开会。 
    孙山已经习惯一年两次的徭役。 
    幸好这里的徭役强度不会很大。 
    不是造桥修路就是治理河渠。黄阳县没有铁矿煤炭,也没有大河大江,从事的力役不会要人命的那种。 
    孙山继续拿起毛笔,一笔一划地写字。 
    等练够了,对着姐妹们说:“来,我教你们今天要学的字。” 
    谷雨四姐妹听弟弟先讲解其中的含义,又看弟弟如何写字。 
    最后四个姐妹也在石板上写。她们用的不是毛笔,是碳火棍。毛笔和墨还是很贵,而且是快消品,孙家舍不得给她们用。 
    孙山笑着问:“你们多练几遍,天天练,就会记住的。” 
    孙山想着,等自己能练的一手字,能熟练地写在纸上,就抄几份出来,给家里的姐妹用。 
    谷雨头疼地说:“弟弟,我老是记不住,还是不要学了。” 
    孙山立即反驳:“大姐,我也会记不住的,但天天学,你不想记住也难。” 
    四个姐妹中,谷雨可能年纪最大,想的事最多,心里杂念也多,学的最差。 
    小满最有心机学,但不是学得最好。 
    最好的反而是立夏,教几遍就会写,虽然写的歪歪扭扭,可字全对。 
    至于最小的四姐寒露,普普通通,中规中矩。 
    立夏也在一边说:“大姐,我们多写几遍,很容易记的。” 
    小满也说:“大姐,我们脑子笨,就慢慢学。我们又不用科考,能记多少就多少,反正记得一个赚一个,弟弟交一份学费,嘿嘿,我们五个学。” 
    小满想着弟弟笨头笨脑都能学会,就不信自己学不会。 
    谷雨没办法,家里的妹妹弟弟都那么用心学,身为姐姐的只能硬着头皮上。 
    黄氏笑着说:“不着急,慢慢学。当初你们大姑,一开始也不想学的,后来还是你们阿爷天天教,不知不觉,都识字了。你们也一样,天天学,等时间久了,自然就懂了。” 
    苏氏一开始是不赞同山子教四个女儿的,但想到反正学费都给了,多一个人学会,就多赚一分。 
    也支持孙山教了,心里想着,自己也要学,这样更对得起高昂的学费。 
    对着孙山说:“山子,你也教阿娘。” 
    孙山惊喜地说:“阿娘,好,我教你。”又重复一次教学,孙山对字更熟练。 
    堂屋的油灯昏暗,但丝毫不影响学习的乐趣。大概去了1个时辰,孙伯民从祠堂回来了。 
    孙山关切地问:“阿爹,村长阿爷说什么了?” 
    家里的女眷也关心地看过去。 
    孙伯民不喜不悲地说:“村长大伯说,后天要去修渠,以便春耕。” 
    苏氏忙着问:“当家,去哪里修啊?”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