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53章 温故而知新  我,孙山,科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在花圃忙完后,孙山等人回到家中。
    一进门就看到万宋锦在观赏孙山种的几盆宋梅。
    说到宋梅,之前给万御医送了两盆,结果没几天,宋梅就出现枯萎现象,吓得万宋锦赶紧送回来,害怕自己养死。
    与其养死,还不如物归原主。
    而且万宅跟孙宅一个街头一个街尾,走几步路就到,方便万宋锦来观赏。
    还有另一件事万宋锦之所以叫宋锦,并不是他阿爹阿娘喜欢宋梅。
    而是刚巧生的那一天,老爹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茶馆摆放了一盆宋梅。
    于是万宋锦出生的那一刻就叫宋锦。
    他爹他娘跟万御医一样,对兰花并不钟爱,觉得兰花还不如金银花,旋覆花,三七花好看。
    万宋锦喜宋梅,完全是倒果为因。
    因为叫宋锦,所以就特别在意宋梅,慢慢地就爱上宋梅, 如今痴迷宋梅。
    万宋锦看到孙山后,立即上前问:“孙大哥,你回来了?今日怎么这么晚的?是书院有事吗?”
    万宋锦从隔三差五到天天蹲点孙山的宅院。
    一来看一看跟他非常有缘分的宋梅,二来向孙山请教学问。
    万宋锦在应天府府学中的童生班上学,一直为成为秀才公奋斗。
    自从孙山指导了他功课,这小子倒是蹭了上来,毕竟一对多没有一对一学习的效果好。
    孙山点了点头说:“今日到花圃看了看,所以才迟回来了。”
    桂哥儿给孙山倒了水洗脸洗手,万宋锦则替孙山斟茶倒水,这小子还挺尊师重道。
    孙山脸色严肃地说:“宋锦,来,我们继续接着讲。”
    万宋锦立即搬来座椅,先让孙山坐下,自个乖巧地坐在另一边。
    一本正经地像小学生般坐好,等孙山给他辅导。
    孙山对热爱学习的学子还是非常喜欢的。
    万宋锦学习态度比在家的好几个外甥好太多了,这也就是孙山愿意倾心教导的其中原因之一。
    老师总喜欢态度端正,勤奋刻苦的学生。
    通过几次的学习讨论中,孙山发现万宋锦跟他未去岳麓书院的状态一样,最基础的功夫没有做好。
    只不过孙山比万宋锦运气好。
    一来漳州府文风差,大家都是差生,像孙山这种刻苦好学的学子考中的概率会高很多。
    二来万宋锦身处人杰地灵的金陵,读书人太多,优秀生和优秀生比,勤奋刻苦的学生也很难脱颖而出,考中的概率自然低很多。
    所以要成为秀才,举人,进士,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孙山幸好有机会在岳麓书院读书,把儿时的基础补全了,进而能继续往前走。
    万宋锦刻苦归刻苦,但学习走了点弯路。
    万丈高楼平地起,意思是再高的大楼都要从平地修建起,强调要把基础打牢。
    这个俗语也比喻事物从无到有,一步一步建设起来的过程,不能揠苗助长,不能没学会爬就跑起来。
    进入科场,最基本的是“四书五经”,一定要把这几本书读熟背熟读透。
    万宋锦缺的就是最基本的基础。
    孙山不知道他的夫子怎么教,但他的基础却打得非常不好。
    特别是在人才济济的应天府,万宋锦才一直在考秀才的道路上徘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过他还年轻,还有机会,从新开始学,也来得及。
    至于孙山对他的教导,也是温故而知新。
    大家都有好处。
    孙让万宋锦打开《论语》,一篇一篇地给他讲解。
    笑着说:“宋锦,你用笔记下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回去再看一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定要多记多背。四书五经是我们读书人的入门之书,无论你考秀才也好,举人也好,都必须把这几本书读烂。”
    至于为什么不说考进士,孙山还未进场,所以不能切身体会会试的内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孙山可不敢随便乱教导。
    万宋锦拿着孙山要求研制的炭笔,一笔一划地在课本做标注。
    要是以前他是不敢这么乱写的,因为身为读书人怎能不爱惜书本,乱写乱画是不可取。
    但孙大哥说了,尽管写,尽情写,如果不写,记忆不会深刻。
    特别对于每次卡壳的地方,更要写,更要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写。
    一开始万宋锦不习惯,写着写着就习惯了。
    现在回去复习课业,就更清楚原先不解的地方了。
    万宋锦仰慕地看着孙山,比他只不过大了两岁,就是举人老爷了。
    一开始他以为广南之地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