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7章 粮食问题  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次日,奉天殿。
    朝会。
    老朱向百官说了祭拜张士诚的事。
    修缮坟墓,这需要工部出力,祭拜的话,还需要礼部制定流程。
    上上下下,还是挺麻烦的。
    不是几句话就能完事儿的。
    龙椅上,老朱看着下方的文武百官,道:“张士诚虽然败在了咱的手下,但自古以来成王败寇,这没什么好说的。”
    “不过,张士诚抗击元庭,出了不少力。”
    “这方面,咱们也不能否认。”
    “现如今,民间还有人在怀念当年的张士诚。”
    “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咱准备派人修缮其陵墓。”
    “并派太子代表朝廷,进行祭奠。”
    “感谢他在抵抗元庭中做出的贡献。”
    听到老朱这话,百官大感震撼。
    这可不像他们认识的老朱啊!
    不过话说回来,老朱这番话,完全是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占据了民族大义。
    朝堂上的都是聪明人,他们不可能看不出来。
    老朱这是想收服江浙之地的民心。
    他们也没有反对,纷纷表示支持。
    其中江浙之地出身的官员,更是激动不已。
    “工部。”老朱开口。
    “臣在。”工部尚书出列。
    “张士诚陵墓的修缮,必须按照王爵的规格来。”
    “他生前毕竟是一方诸侯,不可辱没其身份。”老朱叮嘱。
    “臣遵旨!”
    “礼部。”
    “臣在。”
    “关于祭奠的流程,你礼部要全权负责。”
    “臣遵旨!”
    散朝之后,这件事也很快便在京城扩散开来。
    朱标等人都还没有离开京城呢,消息便已经传到了江浙之地。
    数日之后。
    朱标带着杨轩,还有工部和礼部的人离开了京城。
    速度不快也不慢,等到了地方之后,一行人先是前往张士诚的陵墓看了看。
    主要是工部的人要对如何修缮张士诚的陵墓进行规划。
    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前期规划,制定方案,修缮,速度再快,也得几个月才行。
    毕竟,老朱说了,要按照王爵规格来的。
    江浙之地的百姓听说了此事之后,心中对朝廷有了不小的改观。
    但是,如果能将赋税降低一点,他们会更加开心。
    修缮陵墓的事有工部就行了,朱标不可能将所有时间都浪费在这些上面。
    他和杨轩乔装打扮,深入民间微服私访。
    杨轩的那句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深入民间之后,朱标才知道这里的底层百姓过的都是什么生活,怪不得周大会造反呢。
    而杨轩的收获也不小。
    对于这个时代的土地生产有了深刻的了解。
    对于后世那些常见的粮食,比如土豆,玉米,红薯这些他在整个大明都没有见过。
    他去过西北,也去过北方等地,现在南方也转了不少地方。
    他并不知道土豆,玉米,红薯这些东西是什么时候出现在这片土地的。
    前世也没有了解过相关历史。
    但有很多东西都是从外面流传进这片土地的。
    就比如胡萝卜,葡萄等,就是西汉时期从西域传进来了。
    大唐时期,与西域各国联系紧密,该传进来的,应该都传进来了,现在还没有出现,那就说明,这些东西不是从陆地上传进来的。
    很可能是从海上传过来的。
    历史上不是有个大航海时代吗?
    那是什么时候来着?
    杨轩挠挠头,头皮发痒,一点也想不起来。
    对了,历史上不是还有一个郑和下西洋吗?
    明朝以前的历史没有记载,那就说明是这之后发生的事。
    等以后见到了,让他出海将这些东西找回来。
    越早找回来,就越早解决大明的粮食问题。
    粮食问题,自古以来便困扰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几千年来,就没有吃饱肚子过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