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8章 最大的敌人是西伯利亚的极寒气候  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西域方向的战事不必过于担心,提供足够的后勤物资,稳定军心,那么敌人就打不进来。
    现在的重心还是要放在北面。
    西伯利亚人不足为虑,他们的兵力本就不多,人口也少。
    真正的敌人应该是把他们赶出家园的沙皇俄国。
    秋收结束,杨轩立马以朝廷的名义下达了第二阶段的作战任务。
    经过几个月的休整,各部已经恢复过来了,兵力也得到了补充。
    这一阶段,战略目标是收复漠北,收复外东北。
    随着战线的拉长,后勤线也越来越长了,路上的损耗也越来越大。
    而国内,极端天气还没有结束,灾害依然在,朝廷还需要留下足够的钱粮进行赈灾。
    用的依然是老办法,以工代赈,一份粮食,既进行了建设,也给了百姓活命的口粮,还让青壮们安稳了下来,不至于生乱。
    最先想出以工代赈这个办法的人确实厉害!
    不服都不行!
    天下刚刚稳定下来没多长时间,又要进行对外战争,需要钱粮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而税收又不能随意增加,毕竟百姓刚刚安稳下来,不能再给他们增加负担。
    所以就需要另想办法!
    杨轩的办法就是扩大商业贸易,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
    对内,贸易多了,就能收商税,对外,能收关税以及贸易的利润。
    通过郑芝龙的水师,朝廷提供大量的商品,卖到海外各地。
    增加的关税,赚取的利润,基本上都拿来补贴国库和换粮食了。
    因为对外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长时间,粮食的消耗是个天文数字。
    尽管以大明现在的粮食产量,能够支撑得住,但谁也不能保证会不会有意外情况发生。
    赤地千里,饿殍遍地的情况还历历在目。
    现在大明上下对于粮食的态度就是越多越好,实在是饿怕了!
    不储备足够全天下人吃上两三年的粮食,就没有安全感。
    只要保障粮食安全,那么局势就不会崩盘,也不会打断发展的进程。
    所以,杨轩的精力不仅要放在对外战争上,还要对内恢复生产建设,发展生产力。
    好在十余年来,朱慈烺一直跟在杨轩身边学习,受杨轩的言传身教,能力提升巨大,现在能为杨轩分担不少压力。
    从现在的他的身上,隐隐能够看出老朱的一丝影子。
    但因为两人的成长经历不同,朱慈烺是注定成不了老朱的。
    老朱出身最底层,身上有一种草莽气,而朱慈烺出身皇家,自幼便被立为了太子储君,身上有一种贵族气质,成为皇帝之后更显威严。
    等再过些年,他彻底成长起来之后,或许能够成为一个贵族出身的老朱。(大概就是陈/宝/国版本的老朱的那种气质)
    ……
    西伯利亚人的路数,明军已经摸透了,后面是越打越顺。
    在第一阶段的战争之中,他们的精锐就已经被明军消灭的差不多了。
    剩下的在明军强大的攻势下,和精湛的战术下,一败涂地。
    甚至到了后面只要明军说管饭,西伯利亚人就会成片的投降。
    由此也可以看出他们的生存条件有多么恶劣。
    大明和西伯利亚人之间并没有化解不开的仇恨,双方之间的战争现在也可以看做是内战,因为在万历年间,西伯利亚地区就已经归降大明了,大明在西伯利亚地区设立了十多个宣慰司。
    这就给大明收复西伯利亚地区提供了法理上的支持。
    大明收复西伯利亚就是收复自己的领土,是正义的行为,而其他国家占领西伯利亚地区就是侵略行为,是不正义的。
    所以,大明和西伯利亚人之间的战争,必须定义为内战。
    这是出于国家层面的考虑。
    我们打仗,自古就是讲究师出有名。
    哪怕是造反,也要有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
    让将士们知道为什么打仗,有助于提升军心和士气。
    ……
    和西伯利亚人之间的战争,杨轩并不担心,他相信大明的将士们。
    我们这个民族的士兵,是全世界最优秀的士兵。
    战略方向在开战之前就已经计划好了,杨轩要做的就是保障好大军的后勤。
    终于,在承武十一年,南下的西伯利亚人被消灭的被消灭,投降的投降。
    而明军,也正式和沙皇俄国接触。
    哪怕明军是疲惫之兵,但在初次的交锋之中,明军依然取得了胜利,只是付出的代价比想象的更多。
    北伐的明军并没有和沙皇俄国的军队交过手,哪怕杨轩早已经将西域方面关于沙皇俄国军队的情报转给了前线的一众将领,但这初次的交锋,明军还是吃了些亏。
  &nbs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