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3章 洪武三十一年,钱塘于家  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偏殿,老朱看着杨轩。
    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此刻的心情。
    本以为杨轩前面说的办法已经够好了,没想到他又给了自己一个惊喜。
    见老朱只看着自己不说话,杨轩以为老朱让自己继续说。
    他在心里组织了一下措辞,便道:“陛下,若此项政策实施下去,那么对于平衡南北方的文道差距,具有极大的作用。”
    “因为每个省份固定的录取名额,像江浙等地的科举大省,竞争难度,将会直线上升。”
    “如此一来,很多人南迁之人将会想办法将户籍迁回北方。”
    “针对此种行为,我们也可以颁布相应的政策。”
    “比如,三代以内南迁的,可以迁回北方。”
    “因为南迁时间短,他们的乡土之情还是很深的。”
    “若是三代以上,恐怕乡土之情已经很淡了,最近一两代,已然成为了土生土长的南方人。”
    说完,杨轩停了下来,静静等待着老朱的评价。
    过了好一会儿,老朱一拍大腿,大声叫好。
    “杨轩,咱果然没看错你。”
    随后,老朱又和杨轩就科举的一些政策进行了商讨。
    …
    次日,老朱颁布了进行恩科北场的圣旨。
    圣旨到达北方各省之后,当地官员出钱出力,就算是绑也要把本省的学子给送到京城参加恩科。
    他们可是知道此次恩科老朱有多生气,谁也不敢在这个节骨眼上给老朱上眼药。
    而在京城,恩科北场的圣旨一出,群情激奋的北方学子很快就被安抚了下来。
    他们纷纷表示,上次只是没有发挥好,等到恩科北场,就让众人看看他们的实力。
    对此,南方学子只是不屑一笑,丝毫没有将他们的豪言壮语放在心中。
    …
    武英殿。
    老朱召见了刘三吾,杨轩也早已在这里等着了。
    “臣刘三吾参见陛下!”
    “平身!”
    “谢陛下!”
    “此次恩科,你给咱搞成了这个样子。”
    “按理说咱应该治你的罪的。”
    “但是,咱现在给你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老朱开口道。
    “请,陛下示下!”刘三吾道。
    “咱准备任命你为主审官,编纂科举的教材。”
    “此次恩科,咱算是看明白了,南北学子,差距巨大,和教材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咱准备统一教材。”
    “杨轩,你给他好好说一下。”老朱又看向杨轩。
    “是。”杨轩拱了拱手,然后将编纂科举教材的要求细细说了出来。
    同时还给刘三吾举例了标点符号的应用方法,以及每个符号都代表什么意思。
    听完杨轩的解释,刘三吾激动不已,当即拜倒在地。
    “陛下,此事一旦完成,必将成为一项重大创新。”
    “今后参加科举的学子,也必将感念于陛下。”
    “哼,少说这些没用的话,咱只给你一年时间。”
    “一年之后,咱要将新的教材发行天下。”
    “三年之后的科举,要保证每一名学子都有新教材。”
    老朱道。
    “臣领命!”
    “下去吧!”
    “臣告退!”
    “杨轩,你带着允炆,好好监督他们的进度。”
    “是。”
    事情就这样安排了下去。
    刘三吾也开始广发英雄帖,召集各地有名望的大儒。
    编纂新的科举教材,这不是他一人能做得到的。
    必须找帮手。
    毕竟,圣人之言,各家的解释都不同。
    而此次编纂新科举教材的重点就是将每一句圣人之言的解释都统一。
    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但只要做成看,名留青史是必然的。
    没有哪一个大儒能拒绝这样的诱惑。
    ……
    很快,时间来到六月。
    恩科北场结束。
    老朱亲自面试,录取了六十一名进士。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