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26章 意想不到的消息  蜀汉之庄稼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建兴十一年,魏国北败轲比能数万精骑,南退孙权十万大军,终于展示了一回中原霸主的气概。 
    辽东公孙渊主动斩吴国使臣,正式承认自己乃是魏臣,又为魏国的武功锦上添花。 
    再加上建兴十年,田豫于成山斩杀周贺,满宠于庐江逼退陆逊。 
    蜀人这两年也很识趣,一直按兵不动,没有给大魏添堵。 
    曹叡可算是扬眉吐气了一回。 
    相比于曹叡的轻松,冯刺史则是有些骂骂咧咧,“这是专门给人添堵的吧?都开春了,怎么下雪呢!” 
    前年白灾,第二年一开春,居延泽就闹了春涝。 
    不过当时居延泽并没有回到大汉手里,所以除了费点力气,堵住胡人南下的口子,问题倒是不算太大。 
    去年少雪,要不是冯刺史地理学得还不错,知道河西走廊主要是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所以从一开始主政凉州以来,以考课的名义,大搞水利工程,恐怕又要来一场春旱。 
    今年倒是正常,可是开春后又返寒,居然下起雪来。 
    想起历史上的几次小冰河期,冯刺史就很怀疑,莫不成老天是个娘们? 
    要不然怎么每隔几百年脾气突然就变得特别暴躁,寒暑旱涝不定。 
    “倒春寒啊!” 
    张大秘书也是皱起了眉头,还伸手接了一下飘飘扬扬的雪粒。 
    雪虽然不大,但影响很恶劣。 
    恶劣到有可能会导致凉州的春耕出现问题。 
    “到了鹯阴以后,先保证好豆类。” 
    冯刺史站在刺史府门外,对着即将离去的李许氏说道: 
    “口粮不用担心,战马吃的豆类,那才是最紧要的。” 
    许李氏这些年来,一直力主必须要维持一定的竽头种植量,以作备荒粮。 
    以前在蜀地还不觉得,现在到了凉州才发现,这个决定简直是英明得不能再英明。 
    正是因为这些备荒粮,冯君侯不论是遇到陇右干旱,还是凉州白灾。 
    亦或是老天娘不爽的其他情况,他都有底气带领着底下的百姓挺下去。 
    当然,种竽头也是有代价的。 
    那就是需要大量的水肥。 
    也就是有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再加上养殖业的兴起,有了大量的农家肥。 
    李许氏才能种出足够的备荒粮。 
    听到冯刺史的话,李许氏连忙低头应了声“诺。” 
    鹯阴县,就在大河边上。 
    冯刺史当护羌校尉的时候,从祖厉县到颤阴县这一带,算是汉魏边境,同时又是胡人聚集之地。 
    冯校尉曾规划开垦数十万亩,从大河引水灌溉。 
    这两地一直以来都是属于凉州,冯刺史主政凉州的第一年,又在那里安置了不少因为白灾而无处可去的灾民。 
    再加上凉州大量牲畜的支持,现在那里的良田已经扩大到了一百多万亩,乃是凉州刺史府军中战马所食豆类的重要供应基地。 
    至于蜀地的豆类,自然是优先供应汉中和陇右的军中。 
    因为大汉军中现在有不少的牲畜当运力,对豆类的需求极为庞大。 
    大汉现在可不是以前的抠搜模样了。 
    抛去体量不说,只按发展水平来讲,比起魏吴二国来,大汉简直就是暴发户。 
    没办法,谁叫大汉出了一个老妖和一个鬼王? 
    大汉境内的世家豪族,要么被整得服首贴耳,要么被钱砸得服首贴耳。 
    因为膨胀的经济扩张,让不管是朝廷还是那些新兴封建资本集团,都有迫切的动力,去释放劳动力。 
    别说是隐藏人口,就是女人,资本怪兽都恨不得把她们当成男人用。 
    呆在深闺,不便抛头露面? 
    不存在的! 
    妇人藏在家里,那工坊里的织工谁来当? 
    没人当织工,那老子怎么赚钱? 
    单单以南中那边为例,生僚的价格已经涨到了一百五十缗,还是有价无市。 
    多少夷人渠帅摇身一变,就成了甘蔗种植园地主,赶着自己的族人去种甘蔗。 
    造反作乱能有甘蔗甜么? 
    前年刘胄的作乱,算是把南中最后一点能掀起风浪的夷人都送到了大汉手里当劳力。 
    大汉对南中的掌控力,已经到了空前水平。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