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11章 粮食问题  蜀汉之庄稼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提起南中和花鬘,冯永又突然想起一事。 
    当下便把魏容喊过来: 
    “南中那边要建新学堂,明年毕业的学生,实习地点就是南中学堂,回来后可以优先通过凉州考课。” 
    魏容听了,微微一愣: 
    “却不知弟子要与谁接洽此事?” 
    “花娘子,你知道吧?” 
    此话一出,魏容还没说话,一旁的李遗就已经露出意味深长的神情。 
    “文轩,此事恐怕也要麻烦你,你在南中那边有根基,还请你写封信去南中,让那边的大族配合一下。” 
    南中李家和爨家,既同是豪族,又是姻亲。 
    现在的兴古郡太守爨习,是李恢的姑父。 
    有他们的配合,这个事情要轻松很多。 
    “小弟省得。” 
    建兴十一年二月,大汉的尚书台给丞相府递交了一份政令: 
    鉴于大汉与吴国之间的物资往来越发频繁,建议在永安建立易市,专门管理与吴国的互市。 
    丞相府很快回了一个字:准。 
    开春后,官府的主要工作就是春耕。 
    春耕过后,马上又要准备收羊毛。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 
    不管是种地也好,工坊也罢,一年里最重要的时候,都是在春日。 
    相比于这两项工作,永安易市的建立,就显得比较低调。 
    不过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毕竟大汉不可能满世界地宣扬,永安易市是为了搞垮荆州的粮食产出。 
    而且永安易市主要针对的目标是大宗物资和暴利物资。 
    这些都与普通老百姓没多大关系。 
    就算是与普通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粮价,这些年来朝廷也一直有一个保护价。 
    大伙根本就不用担心像前些年那样,会被世家操纵粮价,低卖高买。 
    再加上曲辕犁,还有官府出借的耕牛,小地主和自耕农只要知足常乐,日子过得还是比较滋润的。 
    相比于永安易市在大汉境内波澜不惊,却是在吴国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 
    吴郡四姓之一的张家,派了张温的弟弟张白,来到荆州。 
    不来不行。 
    因为有传言说,今年粗糖可能又要涨价了。 
    张家现在可是东吴最大的红糖代理商。 
    当然,这是一个比较委婉的说法。 
    不大委婉的说法呢,就是吴国的大买办家族。 
    这也不能怨张家。 
    除了蜀国给的钱太多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 
    谁叫当年的暨艳事件中,孙权对张家下了那么大的狠手呢? 
    我也想忠心,可是孙大帝他不允许啊! 
    张家的人,在吴国官是当不成了。 
    所以只好卖点红糖,当个富家翁什么的。 
    张白刚一到荆州,就马上有人找上门来了。 
    “张郎君,当真是涨价了?” 
    这年头,有资格在荆州种甘蔗的,拿到红糖份额的,不是驻守荆州的军中将领,就是荆州的大世家。 
    次一点的豪族都没有资格。 
    最典型的代表,自然就是诸葛家、蒯家,还有一个蔡家。 
    现在的诸葛瑾,官封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册封宛陵侯,乃是吴国最顶级的权贵之一。 
    蒯家和蔡家就是荆州世家最典型的代表。 
    曹操下江南,吞荆州,蒯家的代表人物蒯越、蒯良,蔡家的蔡瑁等人投靠了曹氏。 
    谁知赤壁一战,风云变幻。 
    刘备拿下了荆州南边四郡,又向吴国借了南郡。 
    蒯家和蔡家的代表人物跟着曹操去了北方当官。 
    两家又都是南郡望族,所以大部分族人,仍是留在了南郡。 
    偏偏因为有了诸葛亮的关系,南郡的蒯家并没有因为投靠曹操而遭到打击。 
    然后吴国偷袭荆州,又因为诸葛瑾的关系,荆州蒯家依旧风生水起。 
&nbs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