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75章 传世的治国之道  蜀汉之庄稼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再次快点长出来? 
    所以,冯君侯很是笃定:两百多钱的粮食,肯定会有不少人愿意卖的。 
    “大人,大人,听说仓库那边收粮食,两百三十钱呢,我们家卖不卖?” 
    越巂郡的孙水河谷边上的一个村落,一个十二三岁的娃儿,斜挎着一个挎包,挎包在他的屁股上急促地一颠一颠的。 
    发出“啪啪”的声音,显示着挎包主人的焦虑心情。 
    他赤着脚一路小跑,沾满了泥土的黑灰色左脚刚越过门槛,娃儿就高声地告诉自家父母这个消息。 
    “还有一个多月才能把麦子收上来呢,家里现在哪来多余的粮食?” 
    娃儿的大人不在家,倒是正在蚕房里忙碌的妇人听到孩子的声音,连忙走出来制止自家孩子的大呼小叫: 
    “回来了就去担些水回来,准备做晚食。好好在学堂念书就行,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 
    妇人身着麻布做的衣服,虽说有些陈旧,但身上收拾倒也干净。 
    脸上虽有些疲色,但眼中的却是闪着亮光,那是对生活的希望。 
    因为今年的蚕子看起来比去年要更好一些。 
    有了这些蚕子,孩子上学堂的束修就不用发愁,甚至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还能给家里添些肉食。 
    因为越巂有牧场的缘故,家里还能向官府租借耕牛,多种些地。 
    所以家里的粮食不但足够自己家里人吃,而且还会有些剩余。 
    但前些年饿肚子的经历,让妇人把粮食视若性命,把多余的粮食小心地存起来,几乎已经成了一种本能。 
    卖是不可能卖的。 
    妇人一家原本是在广汉郡给大户人家当佃户,在冯君侯平定越巂郡的那一年,主家说朝廷不让养那么多人,所以自己一家就被赶了出来。 
    最后被朝廷安置到了越巂。 
    本来以为这里是蛮荒之地,没想到在冯君侯的治理下,居然还能分到田地。 
    再后来,邛都建起了学堂。 
    虽然冯君侯已经离开了越巂,可是因为他留下的遗泽,大伙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不少新置的村寨,都会以某个地点为中心,建起小学堂。 
    附近几个或者十来个村寨的孩子,只要是编户的人家,都可以前去就读。 
    束修肯定是要的,而且不算太便宜,至少要一个蚕房一年的产出。 
    不过也幸好兴汉会在越巂大力发展种桑养蚕,而且越巂所产的蚕丝比别处要好得多。 
    养蚕业的兴旺,让越巂郡的百姓,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蚕室。 
    一个主妇养一年的蚕,就能让孩子去学堂读书,这对于苍头黔首来说,简直就像是做梦一般。 
    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争气,就能保送去邛都的学堂读书。 
    那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将要跨过黔首这个阶层,进入富足人家的行列。 
    因为从邛都学堂出来的学生,最低也是兴汉会产业的管事。 
    如果孩子再争气些,能保送去南乡学堂,那就意味着正式翻身,成为士吏阶层。 
    如果…… 
    太多的如果,太多的机会,让越巂的百姓心里充满了希望。 
    就如这妇人,虽然苦些累些,但她愿意。 
    每天天不亮,每个村寨的孩童就在村口结伴,一起步行去数里甚至近十里之外的学堂,成了越巂郡一道特别的景观。 
    这一切变化的开始,都始于那位冯君侯。 
    越巂的百姓现在称自家门前屋后所种的桑树为冯桑。 
    因为听说这种桑树是冯君侯花了大代价,才找到的能养出好蚕的桑树。 
    而且也是冯君侯,想尽了办法,让百姓一年里能多养一季蚕。 
    所以越巂的蚕也叫冯蚕。 
    就连蚕种,也是官府借给百姓,等结茧以后再偿还——这也是冯君侯定下的治理越巂之策。 
    在冯君侯治理越巂以前,别说苍头黔首,就是富足人家想要养蚕,光是蚕种就是一个难题。 
    哪像现在,一个妇人就可以让家里有翻身的希望。 
    学堂是识字的地方,而识字的孩子,则是给家里人传播各种信息的渠道之一。 
    只是这一回,把消息带回家的孩童,并没有得到想像中的反馈。 
    他有些闷闷不乐地应了一声,小心翼翼地放好书包,然后拿起扁担,准备去寨子中间那口井挑水。 
    “这孩子,性子这么急?在学堂念了一天的书,不累吗?桌上还剩有半个蒸饼,先填填肚子,不然哪来的力气?” 
    富足人家,现在已经开始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