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43章 天下白  终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天下间最能立功的地方在何处?出将入相者又是何人?我师兄能到廉相公麾下……”

    李昭成懒得听他卖关子,又问道:“江苍呢?怎也不来?”

    “被江知府关在家里,准备科考呢。”孙德或摇了摇头,道:“你说,江荻都任礼部侍郎了。江知府这么多年还是江知府。”

    “京畿重地嘛。”

    “我也忙,吃完这个便要回去了。”孙德或吮着手指道:“再与你说桩大事,左相与杨参政都辞仕了。江荻来信说,想助户部严相公进中枢,哪怕是同签书枢密院事,哦,官制可能也有变动,总之是这样的一个位置。不过我看啊,只怕难。”

    “因她是女人?”

    “那倒不是,韩相公若是任相了,如今形势与战时不同了,兄妹俱在中枢不太妥当,该是要避嫌的。”

    李昭成再听说严云云的事,已没有了当年的季动,感到佩服,也有些唏嘘。

    他觉得当年最早从龙的一批人,武勋就不说了,连他这种功劳不大的近属都有封赏,文官中唯有严云云升迁最难。

    “咕。”

    孙德或却已将桌上的汤喝完了,拍了拍肚子。

    “长安城唯有李大郎君这里能吃到正宗的炒菜吧?真想哪天能去临安丰乐楼。啊,我走了,过几日陛下回来又要催我。”

    “……”

    半个月后,李昭成便一直在关注着朝中换相一事。

    他本以为如孙德或所预料的,严云云不太可能入中枢。

    但结果出来,却是史俊、李冶任相;韩祈安出任了两浙安抚制置使一职,前往临安。

    其余的,如聂仲由镇两广、刘金锁镇福建之类的消息,李昭成顾不得听,因为,严云云真就进了中枢。

    他着实惊讶。

    此事,史俊作为他岳丈也一个字都没曾与他事先提过,只在结果出来之后笑呵呵解释了一句。

    “你也不看我与李公多大年岁了,再不任相,岂还有机会?”

    李昭成听后哑然失笑。

    他心想道:“也好,父亲到了江南,还能与韩相公小酌一番……”

    不论如何,随着韩承绪、杨果致仕,这新王朝又进入了新的时代。

    ~~

    数日之后。

    李瑕亲自送杨果离开长安。

    行到霸桥,杨果道:“陛下请回吧,老臣终得归乡了。”

    “韩老要致仕时偏要送朕到洛阳。杨老致仕,朕无论如何也要送远些,且在路上多听听杨老的教诲。”

    杨果愿意与李瑕多聊些,笑呵呵道:“这次换相,老臣才发现,朝堂上英杰还是很多的。南方与北方还有许多名臣盼着得到陛下信任后能任一任宰相,老臣该早些把位置让出来。”

    “杨老到归乡了,还想着帮别人说好话。”李瑕道:“这数百年天下,缺的不是英杰名臣……是明君。朕常怕自己当不好这个明君。”

    “陛下有敬畏便好,老臣与郝经虽总说宋室错处,然平心而论,赵匡胤有敬畏,其得天下时权柄不重,故而不敢以兵威施远掠;威望不隆,故而不敢以刀斧杀功勋;学术不精,故而不敢以智慧轻儒生;恩泽不洽,故而不敢以苛法督吏民,遂平五乱之祸。陛下英资盖世,驱强虏、复中原而后取天下,兼继唐之正统,无可诋毁,唯不可失了敬畏。往后老臣等人不在君侧,请陛下行事多加思量,以谨慎待此得来不易之太平。僻如,迁都之事,北平路远,钱粮转运不便,老臣虽是北人也请陛下三思。”

    “杨老临别之言恳切,朕必铭记于心。”李瑕道:“凡事谋定而后动。”

    杨果上了船,回过头,又向李瑕行了一礼。

    “陛下请勿再送了,老臣这便告别了。”

    “朕北巡之际,到祈州探望杨老。”

    “那老臣在家中恭候圣驾。”

    “……”

    小船沿霸水而下,行进渭水。

    关中虽未大兴土木建造宫阙,水利河渠却是修过,十分便捷。

    入夜时,杨果在船头回望,已望不见长安。

    “一杯聊为送征鞍,落叶满长安。”

    他喃喃着与李瑕初见时写下的词句,心头忽生感慨。

    谁曾想这一世人,少年时还与元好问同是金国士子,听其填词,“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到年老时,却已是开国功臣,听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六十余年天下兴亡,俱是战乱不休,白骨遗野,苍生何其悲苦?

    以往忙得没工夫想这些。如今忽然闲下来了,杨果不免有了万千思绪,于是老泪纵横。

    这本该是富贵好还乡的一夜,老者却在船舱中无法入眠。

    ~~

    黎明时分。

    岸边能听到鸡鸣。

    船只由渭水驶入黄河。

    眼前就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潼关,杨果遂想到了那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心念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忽然,只见一轮白日于黄河中升起。

    河口豁然开朗。

    他愣了愣,想起的是那夜在开封城中李瑕给他的一句许诺,让国强而民不受辱的许诺。

    时隔十余年,他依旧记得那少年坚定的眼神,且庆幸万分。

    “西庵先生送我半首残诗,我也送你一句残句吧?”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