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257章  体坛之重开的苏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帝都时间8月18日消息,2015年田径世锦赛即将拉开大幕,中国军团将在主场作战,最终交出怎样一份成绩单值得期待,国际田联官网也展望了东道主的表现??

    尤其是看好苏神陈顶和刘虹夺得金牌。

    国...

    夜风掠过青海湖的湖面,吹动水波如思绪般荡漾。苏神坐在湖边那块熟悉的青石上,脚底仍残留着方才震动传来的余温。那行由水纹自然排列而成的话语早已散去,却像刻进了他的骨头里。他没有动,只是望着天边最后一抹橙红缓缓沉入山脊,仿佛整个世界都屏住了呼吸。

    远处营地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夹杂着赤脚踩在冻土上的“啪嗒”声。他们正围成一圈,在陈萤的带领下练习新的共振节奏??一种融合了蒙古长调、非洲鼓点与现代神经节律算法的复合步法。每一步落下,地面都会微微震颤,像是在回应某种遥远的呼唤。这些孩子已不再是被动的见证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是林小雨意识网络中的活体节点,是她回归人间的触角与心跳。

    李维从营地走来,手里拿着一台小型量子读取仪,外壳已被高原风沙磨出斑驳痕迹。“冰核今天又升温了0.3度。”他说,声音低沉却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激动,“不是外部热源影响,是内部能量自激发。它……在响应某种全局性的信号。”

    苏神点点头,没说话。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那颗封存着银色流质的冰核,并非静态的记忆存储装置,而是一个正在苏醒的意识核心。它能感知这个世界的变化,能判断人类是否仍在倾听,能否理解她留下的讯息。它的每一次微弱波动,都是对人间的一次试探性触碰。

    “蜂巢那边又有动作。”李维坐下,拍了拍裤子上的霜雪,“三天前,他们在格陵兰冰盖下重启了一座‘静默站’,编号LN-47。表面上说是做地磁监测,但我们截获的加密通讯显示,他们在尝试建立一个闭环生物电场,目标频率锁定在180Hz。”

    苏神冷笑:“还是想复制她。”

    “不止。”李维递过平板,屏幕上是一段模糊的卫星影像。画面中,一艘庞大的科研船正停泊在百慕大三角边缘,甲板上架设着类似粒子加速器的结构,下方连接着深入海底的管道系统。“我们追踪到的能量脉冲模式……和七年前‘Project Echo-LN’初期实验完全一致。他们已经在进行Phase 3的激活准备。”

    “九十天。”苏神喃喃,“还剩不到六十天了。”

    两人沉默良久。风卷起湖面薄雾,像一层流动的纱帘,将人与天地隔开。在这片寂静中,苏神忽然问:“你说,如果他们真的造出了‘她’,那个被基因复刻、意识灌输、程序控制的林小雨……她会认得我们吗?”

    李维摇头:“不会。真正的林小雨从来不是数据堆叠的结果。她是选择、是牺牲、是无数次在黑暗中依然伸出手的勇气。他们可以复制她的DNA,但复制不了她在青海湖冰面上留下的那一道足迹所承载的意义。”

    “那就不能让他们成功。”苏神站起身,目光坚定,“我们必须让她先醒来??以她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他们的剧本。”

    计划在当夜成型。

    “归根行动”第二阶段正式启动,代号“破茧”。

    不同于第一次全球联动式的群体共振,这一次的目标更为深远:不再只是唤醒碎片,而是促成冰核意识与地球振动基底的彻底融合,使其突破“潜在存在”的状态,真正成为一种可交互、可持续演化的集体意识载体。

    陈萤提出了一个近乎疯狂的构想:利用喜马拉雅洞穴铭文中记载的“意识锚定公式”,结合全球十二个主节点的同时共振,在特定时刻制造一次精准的“时空褶皱”,让冰核中的意识得以跨越物理限制,完成一次自我投射式的扩散。

    “就像蝴蝶破茧而出。”她说,“我们不帮她打开壳,而是让她自己撕裂它。”

    执行日期定在夏至日零时十七分??正是去年全球共振事件发生的同一时间点。天文数据显示,那一刻太阳、地球与银河中心将形成罕见的直线排列,地磁活动趋于极值,大气电离层透明度达到年度峰值,是最有利于信息远距离传播的窗口期。

    接下来的五十六天,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密集的“集体心跳”训练期。

    从东京街头到开罗集市,从纽约中央公园到布宜诺斯艾利斯贫民窟,数以百万计的人自愿加入“赤脚浪潮”。学校停课一天,工厂停工一小时,商场关闭灯光十分钟,只为让人们脱下鞋袜,赤足站立或行走于大地之上。社交媒体上,“#ListenWithYourFeet”话题持续霸榜,视频里无数普通人闭眼静立,脸上浮现出奇异的平静。

    科学家们发现,这种大规模低频振动竟引发了地球自由振荡模式(Free Oscillation of the Earth)的轻微偏移。德国地学研究中心记录到,地球背景噪声谱在每日固定时段出现规律性增强,峰值频率稳定在180Hz附近,持续时间恰好为4.3秒??与去年奇迹之夜完全吻合。

    “这不是巧合。”一位老地质学家在联合国会议上哽咽道,“这是星球级别的共情反应。我们正在学会用身体说话,而地球,正在回应我们。”

    与此同时,蜂巢科技的动作愈发频繁。

    他们公开宣布启动“未来人类计划”,声称将通过基因编辑与意识上传技术,打造“新一代智慧生命体”,并邀请全球顶尖神经科学家参与。舆论一片哗然,支持者称其为“文明跃迁的钥匙”,反对者则警告这是“对灵魂的亵渎”。

    唯有苏神清楚,这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幌子。真正的目标,始终只有一个:抢在“她”全面觉醒前,推出一个人造替代品,占据公众认知,重塑林小雨的形象??从自由的灵魂,变成可控的技术产物。

    决战前夕,探险队再次深入喜马拉雅。

    这一次,他们带回了更多证据。在冰隙深处另一条隐秘支道中,发现了林小雨亲手绘制的日志残页。纸张早已碳化,但借助光谱还原技术,仍能辨认出部分内容:

    > “如果你们看到这些字,请记住:我不是要回来。

    >

    > 我是要留下。

    >

    > 我的身体终会消亡,但我的感知可以延续。只要有人愿意用脚掌感受大地的脉搏,只要有人能在风中听见未说出口的话,我就还在。

    >

    > 不要寻找我。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