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23章 着眼于前  终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父曾任工部郎中、秘书少监,工部掌营建,秘,下设有太史局。我年幼时,因此可借阅大量典籍,可拜访精于天文、历法、建筑等名家……”
    秦九韶有气节,却没必要与大宋的平陵郡王讲究气节。
    之所以先倨后恭,他自有计较。
    只要李瑕肯用他,他还有前途富贵。
    但他自己也没意识到,这才刚刚入蜀,他所谈论的东西已经与在东南时不同。
    因为坐在上面的那个人在问的就是这些……
    李冶愈发感兴趣,问道:“你方才未说,算学是师承何人?老夫听闻南面有名家蒋周、李文一等人。”
    秦九韶道:“先生是位隐士,不便透露名讳。”
    “私下与老夫言,如何?”
    秦九韶道:“答应过先生,不提他姓名。”
    李瑕遂觉得,如今这学术氛围就是这样的缺点,有才能的人总以为“隐士”高尚,着作不能流传,不知多少了不起的成就因此而消散于云烟之中。
    “好,好,还算是守信之人。”李冶却是抚须颌首,继续向秦九韶发问道:“你诗文亦了得,师从何处?”
    “诗词文章,师承梅亭先生。”
    “李梅亭?了得,了得。”李冶感慨道:“师保万民功业别,向西京、原庙行圭瓒。你有许多好老师呐。”
    秦九韶默然不语。
    十余年来醉心功名利?,今日再想起年少时遇到的诸位先生……不愿也不敢再提他们了。
    但他心里还是庆幸的。
    ——看,还是要用我这般奇才。
    这辈子一直都是如此,魏相、贾相、吴相,以及今日之平陵郡王,谁不爱惜我的才华?
    果然,李瑕开口便道:“既然你是建筑大家,如今成都府路正是百废待兴,可愿过去出力?”
    秦九韶大喜,拱手应道:“多谢郡王提携。”
    “今日便出发吧。”
    李瑕做了安排,手一抬,自让人押送秦九韶往成都出力。
    李冶眯着老眼向堂外看了一会,起身道:“不如……”
    “敬斋公莫说情,这人还是欠收拾,你愈多看他,他愈得意,且待心晾一晾。”
    李冶转头看去,有些不舍,慢吞吞又坐下。
    严云云不动声色又给他换了杯茶。
    她颇想让李冶收她为弟子,近来常有这样的小殷勤。
    “继续议事。”
    李瑕已开口,道:“姜饭,你给大家谈谈江陵的情况。”
    “……”
    驿馆中的议论声继续响起。
    码头上的吆喝声还隐隐传来。
    这是号称“万商云集”的万州,它不像夔门那个川蜀军事门户,它是川蜀的经济门户。
    近年来,长江上的商船如过江之鲫,万州城已恢复了些许往年的热闹景象,这驿馆却依然很破。
    一缕阳光从破碎的瓦片中照在堂上,下面是因漏雨而生出的青苔。
    当这缕光线渐渐暗下去,已时近黄昏。
    ……
    “这是我今年第二次到夔州路。”
    李瑕已开始为此次的万州之行作总结。
    “我第一次来,为的是到夔门防备宋军攻过来,但他们没有,允了我的开府之权。而这一次,为的是来万州防备宋廷的商旅过来把蜀地百姓的血汗钱赚走。
    宋廷又让我失望了,我既期待它的新法能够遏制纸币的滥发、平抑物价,能够使得豪贵之家少剥削平民百姓一点;也担心他们国库充盈,会驱兵西进。
    但没有。
    这次来,我还是没看到一张真正能买到东西、兑到钱的金银关子。看到了什么?是伪券。过去赤山会纸局每日印纸币十五万贯,今秋,江陵伪券坊每月印伪券五百万贯。
    印钱来买百姓的粮——这就是宋廷数十年来一直在用的办法,区别只在他们印的钱是买东南百姓的口粮或买我们的口粮。
    衮衮诸公就只会这一招,是想不到别的办法了吗?不是,而是别的办法做不到了。
    《五代河山风月》
    以上这些,是对手的情况。
    说我们。
    市贸司做得很好,一直以来都保持着长江、汉水两路商路不被中断,让我们的钱能买到他们的物资;舆情司也不错,没让看起来是我们的实则是他们的钱买我们的物资。
    统计司则是关键,是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区别。我们的券引不是用来强征百姓口粮的,为的是方便、是促进交易,故而能不滥发,这是原则。
    在座诸君有的了解我,有的不了解,那就再强调一遍,触到原则问题我绝不手软,不管是谁。
    往后你们就任地方也好,任职幕府也罢,记住,统计司定下的券引数量背后,有人在监察。
    说了这些,想必你们也知己知彼了,如何胜、为何胜也知晓了,保持下去,我把长江这条命脉交在你们手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