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6章 乡绅  终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韩巧儿本就没睡熟。
    她觉得李瑕这段时间实在是太忙了,每次往里屋看,都看不到他。
    今夜听到动静一响,她就爬起来了,且看到父亲与祖父也已起来。
    跑出西厢小院,她第一眼就看到李瑕,听到他与房主簿、与祖父说话。
    “最快也只有四五天时间,城外百姓尽可能地迁进来,或迁到周围的山寨上,此事请两位先生督促;房主簿,粮食……”
    李瑕说完,正要转身出去,回过头看到韩巧儿,忽然过来,蹲下来,抱了她一下。
    “别怕,县城能守住。”
    韩巧儿一愣,下意识抱了抱李瑕,道:“李哥哥,我没怕……就是好久没跟你说话了。”
    “嗯,等打退了敌人,带你们到迎祥楼吃饭。”
    李瑕说着,拍了拍韩巧儿的背,想要起身。
    小丫头片子紧紧搂着他的脖子,好一会儿才松开,接着乖巧地“嗯”了一声。
    对于李瑕来说,这个小小的举动倒不是出于什么花里胡哨的心思。而是因见到了蒙古的大军、见到了被屠的村子,李瑕心里其实也有紧张,也感到压迫感。
    他想要保护的绝不仅韩巧儿一个人,但她是这当中与他最亲近的一个。
    因此看到瘦瘦小小的韩巧儿,李瑕就想要过去抱她一下。
    他偶尔也需要慰藉。
    李瑕也确实从这个拥抱中汲取到了力量,他站起身来,赶向前衙。
    随着几声梆响,庆符县开始了坚壁清野的布置。
    ……
    清晨,几道狼烟从城墙上腾起。
    伍昂按着刀,向北眺望,看到的还是一片平静。
    他不由心想“蒙军真要来吗?”
    挂在城楼上的那个头颅正在轻轻摇晃,提醒着他不要侥幸。
    李瑕与房言楷正站在城楼上,指着城外的民舍商量着。
    “五公村往西,撤到青榜岗上;从岗湾村以南,撤到白岩寨上……”
    “县衙没有足够的胥吏去动员,需要乡绅配合,我已派人去请……”
    “还没来?”
    “天刚亮……”
    李瑕踱了几步,道:“粮食呢?”
    房言楷道:“今秋田税几已交缴,唯有六百石粮食还在城外,今日可运进城。百姓家的存粮,由其自带吧。”
    李瑕道:“城东有大片田庄,张家还有两座大粮仓。再不运进城,可就资敌了。”
    “是啊,我已催了张员外数次。何况是他自家之粮,县里也无太多办法。”
    “我可替他运粮。”
    “一旦运进县城,最后不知能剩下多少,他岂肯?”
    李瑕道:“上次我便问房主簿须不须我帮助……此事我来办吧。”
    “不可冲动。”房言楷抬了抬手,道:“张员外并非等闲乡绅。”
    李瑕也不意外,问道:“我的职田便是在他手上?听说庆符县,甚至叙州的许多田地、茶场都是他家的?”
    房言楷沉吟道:“我到庆符尚未满两年,张家却已在此间十载,素来德高望众。我等为官一县,欲使政令通达、治理乡里,皆须他襄助。”
    “是吗?”
    “张远明出身绵竹张氏,唐名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之后,远祖为汉留侯张良。他五世祖张演,乃名臣张忠献公之堂弟。”
    “张忠献公?”
    “高宗朝名相张浚,建炎南渡之后,正是张忠献公任川陕宣抚处置使,起用名将吴玠吴武安,抗击金兵,保全蜀地;
    绵竹张氏还有张宣公,乃忠献公之长子,与朱子、吕成公并称‘东南三贤’,朱子也称其“学之所就,足以名于一世”。淳佑初年,官家祀孔庙,将其同祀于石鼓书院七贤祠,为‘石鼓七贤’之一。”
    李瑕听着,渐渐不耐烦。
    房言楷却还在说,无非说这绵竹张氏还有哪些人,如张浚之孙张忠恕曾任户部郎官;张浚之五世孙张缙任御史中丞,乃当世名儒云云。
    “房主簿,这与我替张远明运粮何干?”
    “张远明乃望族……”
    “我也是望族,我远祖李耳,祖宗里还有李信、李广、李虎、李渊、李世民。”
    李瑕随口胡绉了一句,出了县城。
    ……
    到了符江东面的营盘,李瑕安排了诸多事务之后,与韩祈安再次聊起了张远明。
    韩祈安拨弄着算盘,道:“张家至少有存粮三千八百石,比县粮仓还多。”
    “这批粮食,我要全收缴了。”
    “张远明必不肯,他这两年筑墙结寨、请了些护院,自以为能自保。”韩祈安道:“而粮食运进城,只要一被包围那就不是他的了。”
    李瑕道:“就他那寨墙、护院,蒙军一来这批粮食必资敌。缴了。”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