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一二棒交接。
3米外就是交接区。
第二棒张培猛的右手已向后伸展成165度,掌心朝下的接棒手型与劳逸递棒的轨迹形成一道“斜向下”的技术轴线。
这是我国田径队打磨的“改良版下压式交接”,比传统下压式减少了0.1秒的交接耗时,更让“稳”与“快”在技术细节里找到了平衡。
劳逸下弯道时的速度比卡特慢0.3米/秒,但他的核心任务不是追速度,而是为交接铺就“无波动的节奏基底”。
传统下压式交接最怕“递棒人节奏乱”——棒体角度偏移1度就可能导致接棒手“抓空”。
而劳逸需要在2.5秒内完成“身体回正 步频锁定 握棒调整”的三重准备。
每一步都藏着苏神的技术改造思路。
弯道跑时劳逸的躯干与地面呈55度倾斜,左肩比右肩低8厘米,这种姿态靠左侧腹斜肌与背阔肌的协同收缩维持。
进入下弯道后,他没有像卡特那样“三步回正”,而是用更保守的“四步调整法”。
第一步左侧腹斜肌收缩力度减弱10%,左肩仅抬高2厘米。
比传统下压的调整幅度小一半,避免重心突然晃动。
第二步右侧腹直肌轻微收缩,像“拉拽右肩”一样辅助躯干回正,倾斜角度降至54度。
第三步双侧竖脊肌同时发力,从脊柱两侧向上提拉躯干,倾斜度稳定在53度。
第四步核心肌群整体收紧,最终在踏入交接区前将倾斜度控制在52度。
高速摄像机显示,他的骨盆水平偏差始终没超过2度,比2011年大邱世锦赛时的自己小了3度——这得益于“核心分层发力”技术。
浅层腹直肌负责固定躯干姿态,深层腹横肌像“腰带”一样包裹内脏,减少身体侧向晃动。
这种“慢回正”策略虽让速度损失了0.05米/秒,却让棒体与地面的夹角稳定在45度,为后续递棒的角度控制埋下伏笔。
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就是核心的稳定是。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躯干回正的“核心协同发力”。
这一点对于劳逸来说完全没问题。
二沙岛除了苏神,他的核心就是最好的。
没有之一。
因此他做这样的改良最为合适。
都到了这个地步,肯定是每一个人的技术改动都要重新做详细化的设计,毕竟你已经不是和亚洲的队伍在这pk,你是和世界最顶尖的队伍pk,而且你要保持世界纪录。
这都是应该做的事情。
上面这些做到后,就可以避开传统下压式交接要求递棒人步频波动不超过0.03步/秒这一步。
劳逸做到了0.03步/秒的极致稳定。
秘诀藏在“脚跟落地时间”里。
弯道时脚跟落地后0.05秒才完成全掌支撑,下弯道时将这个时间延长至0.06秒。
通过增加支撑时间缓冲地面反作用力,让每一步的蹬地节奏更均匀。
同时缩短的2厘米的步长。
来自“小腿蹬伸幅度的收窄”。
膝关节伸展角度从直道时的170度减至168度。
避免步长过大导致落地时“身体前倾过度”。
每步的间隔时间稳定在0.2秒,这种“像节拍器一样”规律。
让张培猛可以更加精准确定位置。
然后就是握着棒方式的改良。
传统下压式交接中,递棒人全程“全掌握棒”。
四指并拢握棒,拇指压在上方。
但苏神这里做了个关键调整。
让第一棒劳逸进入下弯道后,悄悄松开了无名指和小指,仅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棒体中段。
握点比传统方式后移了3厘米。
这个改动有两个作用:
一是减少手部肌肉的发力负担,避免长时间握棒导致手指僵硬。
二是让棒体前端更“灵活”,递出时能随手腕动作微调角度。
普通人这么做当然很冒险,但是劳逸作为从08年开始一直稳定的第一棒。
苏神对他有这个自信。
这个风险和劳逸说过,人家也是点头答应下来,然后稳稳的把这个技术给消化掉。
对于劳逸来说,复杂的技术可能领悟能力不那么充足,毕竟这个东西需要牵涉到你的领悟天赋,但是简单一些的东西,他却能够通过不断扎实甚至是枯燥的训练将其掌握。
因此这种掰开了,揉碎了,一口口喂给他的知识点。
就是最对劳逸胃口的方式。
只见此时他的右手腕向内旋转3度。
棒体前端比后端低4厘米。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