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百四十三章 挑衅  挽明从萨尔浒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1778年1月13日,皇帝刘玄召集群臣于皇极殿上举行御前会议,商讨如果应对新十字军的进攻。

    内阁议员,天心城勋贵,及各部门主要官员都赶来参与此次会议。

    战争,对大齐来说是遥远而陌生的事情。...

    皇帝的改革之风吹遍大齐帝国的每一寸土地,然而在这片广袤疆域的边陲,却暗流涌动。辽东边境,烽火台上的守军日夜?望,警惕着北方蛮族的一举一动。自从萨尔浒之战后,北方草原上的女真各部虽被震慑一时,但近年来,随着努尔哈赤的崛起,建州女真的势力迅速扩张,吞并海西、野人诸部,兵锋直指辽东。

    朝廷上下对此议论纷纷,有人主张立即出兵征讨,以绝后患;也有人认为应先稳固内政,暂缓对外用兵。皇帝在御前会议上沉思良久,最终决定采取“双管齐下”之策:一方面加强辽东防御,调集精锐驻守要塞,另一方面派遣密探营使者潜入女真腹地,搜集情报,分化瓦解其内部势力。

    李崇义受命为辽东总兵,统领三万重甲骑兵与两万火枪步兵驻守沈阳,并修建新城,囤积粮草,打造坚固防线。与此同时,密探营派出的细作已深入建州,在赫图阿拉城中安插眼线,刺探敌情。皇帝深知,单靠武力难以彻底解决问题,唯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就在朝廷紧锣密鼓部署之时,南方却传来噩耗??南洋舰队遭遇海盗袭击,损失惨重。这支由工部精心打造的远洋舰队,原是皇帝寄托厚望的海上力量,如今竟在首次远航中遭受重创,令朝野震动。

    皇帝震怒之下,下令彻查此事。御史台调查后发现,海盗并非寻常倭寇,而是有组织、有背景的武装集团,背后甚至牵涉到某些地方豪强与海外势力的勾结。皇帝当机立断,派遣水师学堂新培养的年轻将领郑文彬率领第二批舰队南下剿匪,并授权其整顿沿海卫所,肃清海盗巢穴。

    郑文彬不负众望,凭借先进的火炮战舰与灵活的战术,连破数处海盗据点,最终将首恶擒获,押解回京。皇帝亲自审讯,从俘虏口中得知,这些海盗不仅劫掠商船,还向敌国提供情报,意图破坏大齐的海上贸易通道。皇帝意识到,海洋亦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战场,必须建立更为完善的海防体系。

    于是,他下令设立“海防总署”,统辖全国水师,制定《海禁条例》,规范海上贸易,严禁私通外敌。同时,继续扩建舰队,建造更大型的战舰,并在东南沿海增设炮台,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海上长城。

    正当皇帝全神贯注于国防建设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京城的宁静??礼部尚书张廷玉突然病逝,朝堂之上顿时人心浮动。张廷玉乃皇帝心腹重臣,素以忠诚干练著称,他的去世让许多官员感到不安,尤其是那些曾因新政而失势的旧贵族,开始蠢蠢欲动,试图借机恢复权力。

    皇帝察觉到这股暗流,不动声色地调整人事布局,任命户部侍郎陈继昌接任礼部尚书,此人年富力强,精通政务,深得民心。同时,他命令御史台加大对官员的监察力度,严查贪腐行为,确保新政持续推进。

    在文化领域,皇帝依然坚持“古今结合、中西合璧”的理念。他亲自主持编纂《大齐百科全书》,汇集天文、地理、医学、农学、工程等各类知识,旨在为百姓提供实用的科学指导。此外,他还鼓励士人走出书斋,实地考察民情,撰写《风土志》,记录各地风俗、物产、技艺,为后世留下宝贵资料。

    为了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皇帝在全国推广“义务教育制”,规定凡八岁以上儿童皆须入学,接受基础读写、算术、历史、地理等课程。各地官府设立“义塾”,聘请贤才任教,并设立奖学金制度,激励寒门子弟勤奋求学。

    这一政策实施之初,便遭到了部分士绅的反对,他们认为教育普及会动摇传统等级秩序,削弱自身特权。皇帝毫不妥协,亲自召见反对派代表,晓以利害:“国家之强盛,不在少数权贵之荣华,而在亿万百姓之聪慧。若天下皆愚,则国无根基;若人人皆知书达理,则社稷可长治久安。”

    在他的坚持下,义务教育制度逐步推行,短短数年间,已有数十万孩童进入学堂,民间识字率大幅提升。许多原本出身贫寒的少年,通过努力学习,考入太学,成为新一代的栋梁之材。

    然而,皇帝的努力并未换来所有人的理解。一些保守派士大夫仍对新政心存抵触,私下里抨击皇帝“崇洋媚外”、“轻视祖制”。更有甚者,竟在民间散布谣言,称皇帝已老迈昏庸,被西方邪教蛊惑,欲改天换地。

    皇帝听闻后,未予理会,只是淡淡一笑:“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他深知,任何变革都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神经,唯有坚定信念,才能走得更远。

    时间流转,转眼间已是隆冬时节。皇帝照例巡视宫廷各处,检查年终政务。当他来到翰林院时,恰逢几位年轻的史官正在整理近年大事记。皇帝驻足观看,只见他们笔下生辉,将新政一一记录在案。

    “陛下,您可愿为这部《大齐纪事》题序?”一位年轻史官怯生生地问道。

    皇帝微微一笑,提笔写下八个大字:“励精图治,泽被苍生。”

    史官们恭敬地接过手稿,心中无不感慨万千。他们知道,这位帝王虽已年迈,却依旧心系天下,未曾有一刻懈怠。

    夜幕降临,皇帝独自登上紫禁城最高处的观星台,遥望远方。北风呼啸,雪花纷飞,但他仍伫立良久,仿佛在思索什么。或许,他在想自己一生的奋斗是否真正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命运;又或许,他在思考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下去。

    “挽明从萨尔浒开始……”他低声喃喃,“但这只是起点,真正的盛世,还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远处,皇宫灯火通明,百姓安居乐业,整个大齐帝国正朝着更加辉煌的未来迈进。而这一切,正是他毕生追求的梦想。

    皇帝深知,改革之路虽已取得诸多成就,但真正考验才刚刚开始。朝堂之上,新政的支持者与反对者明争暗斗,暗流涌动;边疆之外,女真、蒙古等外敌虎视眈眈,伺机而动。内忧未除,外患又起,局势愈发复杂。

    一日,御书房中灯火通明,皇帝召见内阁重臣议事。李崇义自辽东回京述职,带来一则令人不安的消息:努尔哈赤已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政权,宣称继承大金国统,誓要雪萨尔浒之耻。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些原属大齐的女真部落竟纷纷归附,甚至有汉人将领叛逃投敌。

    皇帝听罢,神色凝重。他知努尔哈赤非等闲之辈,其雄才伟略远胜于前几代女真首领。若不及时遏制,恐怕数十年后,北方将再现辽、金之势,威胁中原根本。

    “朕即位以来,从未轻敌。”皇帝缓缓开口,“萨尔浒一役,教训深刻。如今努尔哈赤既有野心,又有手段,不可小觑。”

    陈继昌拱手道:“陛下圣明,然今我朝军备已非昔日可比,不如趁其根基未稳,先发制人,出兵讨伐,以绝后患。”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主战派纷纷附和,认为朝廷应主动出击,震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