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94章 亲王或太子印  天鉴宝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杨郝宇不可置信,嗤之以鼻,说道:“你认识?”
    孙益笑着说道:“当然认识,这是西夏文啊。”
    老刘头一怔,盯着玉印的印文,讶然说道:“这是西夏玉印?”
    除了孙益之外,崇宁等人对这个奇怪的文字,已经见怪不怪。
    只见,在印文字体,方方正正。每一个字都那么熟悉,却又一个字都不认识。
    很显然,这和贺兰山石的文字,如出一辙,正是西夏文。
    季少韬打量下玉印,看向崇宁,问道:“崇宁兄弟,你是队伍里的鉴宝师,你说说这块玉印吧。”
    在沙坑里,崇宁也只是粗略看了一眼。
    此刻,他放在手里,仔细观摩一番。
    玉印的玉料,很是考究,是中规中矩的和田玉籽料。
    玉质细腻,温润柔和,属于极品等级。
    这样的玉料,在古代都是贡品级别,专属皇家所用。
    不过,玉印的雕刻,有些奇特。
    倒不是说雕工不好,只是风格迥异,和中原地区的雕刻,完全是两个路数。
    以至于上面的螭龙造型,显得极为粗犷,有明显的异域风格。
    段静芷问道:“宁哥儿,这块玉印是真品吗?”
    从年代上说,玉分很多种,有上古玉,古玉,老玉和新玉。
    上古玉是文化期的玉石,比如各种文化的玉器,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等。
    这类玉器,玉质普遍较差,且没有什么工,极为简略。
    一块黑乎乎的石头,钻个孔,可能就是一件文化期的玉斧。
    这个时期的上古玉,最出名的就是红山玉龙。
    红山玉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造型生动,雕琢精美。
    不过,即便是这个国宝级别的玉龙,玉料也只是墨绿色的岫岩玉。
    上古时期的玉,很宽泛,只要好看的石头,都能称之为玉。
    古玉的范围,就很广了,从春秋战国到明清,都在范畴之内。
    这段时间,玉文化突飞猛进,渐成体系,逐步达到巅峰。
    精美绝伦的玉器,玉料,玉工,都是巅峰之作。
    这古玉雕刻的集大成者,自然是封建王朝皇室的玉印。
    皇帝的印章,被称为玺。
    最出名的玉玺,当属始皇帝的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是始皇帝命令丞相李斯,用和氏璧镌刻而成,为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
    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篆字,作为皇权天授的信物。
    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此玺为天命,奉若奇珍,国之重器。
    不过,之后的历朝历代,近乎千年的历史里,传国玉玺的命运,跌宕起伏。
    尤其是在国祚更迭时候,传国玉玺更是成了众矢之的,是所有人疯抢的风暴中心。
    王莽篡汉时,传国玉玺被孝元太后摔掉了一个角。
    王莽命令工匠,用黄金补上缺角。
    汉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立大魏的时候。
    曹丕让人在玉玺的肩部刻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并非篡汉,欲盖弥彰。
    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石勒灭掉前赵,得到玉玺,又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四字。
    之后,传国玉玺在朝代更迭中,来来回回,时隐时现。
    一直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
    后唐末帝李从珂被石敬瑭攻陷洛阳后,抱着传国玉玺跳入了火海之中自杀。
    从那以后,传国玉玺就神秘失踪,消失匿迹了。
    在之后的岁月里,时有传国玉玺现世的传闻,不过大多是伪造的。
    真正的传国玉玺到底在哪,已经成了历史谜团。
    在传国玉玺的影响下,各朝各代的皇帝,都会制造雕刻自己的玉玺,以示皇权威严。
    皇室里的亲王,郡王,皇子也都有自己的玉印。
    朝廷大臣,不同爵位,也有不同规制的玉章。
    崇宁从这枚玉印的光泽上,就能判断出,确实是一枚古玉。
    古玉的光泽温润,有岁月沉淀特有的历史感。
    而且从玉质的纹理里,也能辨别出玉的老旧。
    盘完过的老玉和新作的玉器,在行内人一眼就能分别出来。
    崇宁翻看着印文,在里面还有一些残存的玉印泥。
    因为时间久远,都有朱红色,侵入了玉质里,形成了特殊的朱砂沁。
    很显然,这枚玉印,是一枚古代的实用印章。
    不过,现在的仿造技术,颇为精妙。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