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彩蛋章⑨ 军户制度改革大明内阁成立  大明:我帮老婆做女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确实有了一些想法,但都不成熟。贵客若是愿意帮忙,自然再好不过。”
    
    接着,朱标就将过去几日朱元璋跟几个“谋士”讨论的户籍改革想法一一讲了。
    
    就像那晚郝光明所讲的一样,大明的户籍制度并非朱元璋凭空创造的,而是承袭自元朝的诸色户计制度。
    
    既根据百姓从事行业的不同,对户籍进行分类管理。
    
    大抵来讲,明朝除了寻常百姓的民户外,人口最多的便是军户,然后还有匠户、灶户、医户、乐户、渔户、船户、厨户、僧户、道户等。
    
    其中,民户归户部管,军户归兵部管,灶户归运司管,医户归太医署管,乐户、僧道等归礼部管,厨户归太常寺管,渔户归地方河伯所等。
    
    因为军户等户籍的百姓毕竟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所以有些户籍又由地方官府交叉管理,这就在管理上造成了一定混乱。
    
    有好处时,两边的官吏都跑过来;若是需要担责任、需要劳心劳力办事,没好处时,可能两边官吏就互相踢皮球,造成事情没人处理的局面。
    
    所以,即便不等一两百年后大明朝廷腐败无能,现在这些制度就已经显露出诸多弊端了。
    
    这些特殊户籍中,以军户人口最多,如今约占大明户籍数的五分之一左右。
    
    再次便是匠户、灶户。
    
    至于其他的特殊户籍,数量相对而言就少多了。
    
    所以,朱元璋决定先对军户及卫所制度动手——卫所制及军户制度是大明内外安全的保证,只要能将卫所制、军户的问题解决掉,其他特殊户籍的改革就好办了。
    
    所以,过去几日,朱元璋和那几个谋士其实主要就在研究如何改革军户制度及卫所制。
    
    首先一条,就是允许军户子弟科举。
    
    在洪武朝,军户子弟除了当正兵打仗就是当军余种田供给军需,根本没有其他选择。要到永乐之后,才会有军户子弟因特例被允许参加科举考试。
    
    之后大明历代皇帝一点点扩大这个口子,直到嘉靖时期,这种特例才渐渐扩大成为常例。
    
    并从军户子弟的读书人中,诞生了大明朝最有名的首辅,张居正。
    
    如今朱元璋直接就允许军户正兵之外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自然是相当大的一种革新措施。
    
    郝光明可以预料到,这政策一出,占据大明五分之一人口的军户必然更加拥戴朱元璋。
    
    其次,军户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允许其兄弟、子侄之属,更换户籍为民户、匠户等,只限制三代以内不许经商。
    
    比如正兵立过战功,军户为大明连续几代人服役,等等。
    
    再次,便是深化卫所军官调换岗位的政策。
    
    比如说,之前只有卫所正副指挥使一级的军官才会由朝廷调换岗位,并且是往往是十数年,乃至数十年调换一次。
    
    指挥使以下,如千户、百户、总旗等军官,基本都是世居某地,世代不移。
    
    如此卫所军官们就很容易利用职权,成为地方上土豪、将门,利益勾连、盘根错节,下压底层军户,上欺朝廷,成为国家蛀虫。
    
    如今,朱元璋就要求千户、卫指挥两大级别的军官,最多只在一地任职十年,且不得在任职地购置地产。
    
    至于这些军官的军饷等薪酬,则全部由兵部发放,不再允许其从军屯田地中获取收益。
    
    至于说将领用得到的军饷,在内地通过常规模式置地,则被允许。
    
    当然,朝廷赏赐给将领的土地,往往还是选择在边省、边州。
    
    因为这样更容易激励将领保家卫国。
    
    最后,则是提前在京营中试验募兵制度。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