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69、公瑾以为然否  骑砍三国之御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见了。」

    刘晔道:「臣听闻主公当初在彭城时便曾以田地为饵,吸引了大量的流民,若是循此旧例,江东境内的百姓,周边的流民,乃至一些山越人,或许皆会因此被吸引来做咱们的劳力。」

    其实不仅是克复寿春的一路上天军杀了不少豪强,后面征伐九江各处郡县,望风而投的聪明人固然不少,却也有不少人也不知是因为对袁术甚为忠心,还是对王政这个黄巾贼快太过鄙夷,死硬分子其实不少。

    当然,最后一一都死在了分兵征伐的黄忠、魏延合乔绾的手里,如果按照比例来算,死在大乔这个同为江东士族出身手里的豪强反是最多的,九江能在短短数月内尽归王政,说起来这几个将领的心狠手辣也不无功劳,不过他们杀的豪绅士族未免太多,便在黄忠和魏延返回寿春的当日,还有本地官员为此上书弹劾,说这几个将领太过滥杀,有损州牧仁厚之名。

    王政当面自然是连连点头,说这些人说的很对,更承诺会对这几人大加训斥,狠狠责罚,不过转过身却对黄忠和魏延温言抚慰,就加明着说

    「杀的好,杀的妙,杀的呱呱叫」之言了。

    毕竟在他的心里,其实是巴不得治下的这些士族豪族死光了才好,投靠过来的犹自如此,何况是那些顽固不化死硬分子?

    王政不是不知道士族阶级、文人儒士的重要性,但是中间派可以拉拢,拉拢不过来的呢?自然是非杀不可。

    他本就新占九江不久,战乱才罢,为稳住局势,对死了心和自家作对的,自然是要像秋风扫落叶般觉不容情,其中也有另一方面的考虑...

    若说王政治下目前掌控最强的地盘,自然便是泰山、琅琊,彭城和北海了,这四个地盘的共同点,都是王政用武力硬推下来的,庐江托孙策的福,也不算太差。

    相较而言,如东海、下邳、九江这些地方,占领的过程中极为顺利,一方面固然减少了耗费的时间、精力以及损失,但同时也让境内的士族和豪绅依旧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从这一点考虑,黄忠等人帮忙先清理一部分士族势力,自是他乐于见成的。

    听了刘晔的回答,王政双眼一亮:「依彭城旧例...子扬这个法子不错,那除了以田地为饵之外,降卒屯田可否异地而用?」

    「州牧明见。」

    刘晔欣然说道:「单是寿春城内,如今便有近万的降卒,其中新卒占了大半,战力本就不堪,既然如此,臣以为,不如干脆抽其精锐者,另组一军,用其老弱者,补充屯田。人数或不会太多,毕竟他们原本皆为士卒,可依旧用军法约束之,统一地用来整修农田、修葺沟渠,料来要论成效,应该会比寻常百姓更为好上许多。」

    「当然,改编袁术旧部,事关军务,臣为长吏,对此不敢妄言。一点浅见,可行与否,请州牧裁断。」

    刘晔是聪明人,在年内没有战事的情况下,王政依旧留下了大批徐州军在寿春城池内外,他已猜到了王政的意图,是有意对扬州军再做一次改编,提出此计,正是为了顺水推舟,既改编了军队,又解决了江东劳力不足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王政哈哈一笑:「军务之事,自然不在你的职责之内,不过,子扬的这个提议还是不错的,可以考虑。」

    「然事关重大,不可轻断,阿方,你且和奉孝等先议论个章程出来看看,然后再说罢。」

    说到这里,王政转望堂外,去看夜色渐深,几颗寒星,远远地悬挂天边,寒风吹过,时有云层遮掩,星光时隐时现,仿佛摇摇欲坠。他不觉感从心来,轻轻叹了口气:「不知觉间,本将亦成了穷兵赎武之人啊。」

    「只是吾辈身逢大争之世,便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时候若是不战,又如何换来安宁呢?」

    堂上众人,面面相窥,皆是默默无言。

    时间过的太快了,一天天的过去,不知觉间眼看就要到建安二年了。

    孙策虽死,袁术虽败,可王政心中最大的强敌刘曹二人却还活得好好的呢,当然,还要加上一个如今正是意气风发,不可一世的袁绍!

    这让他颇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若不在短时间内抚平庐江和九江因连连兵乱所受的伤害,王政委实担心让人看出虚实,更会出现又一波的挑战。

    ......

    几日后,难得的晴日高照,连风都变暖了起来,让十月末的江东出现了难得的明媚。

    从寿春的东门里驰出一列骑兵前往码头,大约百人左右,上了一艘中型艑船,小半个时辰后便出了寿春辖区,顺着宽阔的芍河水道向着南面驶去。

    一个身材挺拔的青年昂立船头,把掌搁在额前朝回望了望,喃喃地道:「风力顺合之下,这艑船的船速出乎意料的快啊,不过半个时辰便瞅不见城池影子了。」

    「顺合之风,仅是利于船舶么?」

    这时,吩咐完身边兵卒的鲁肃也上了船头,笑着接口道:「这秋风吹拂你我之身,不也很是舒畅?吾此时便觉浑身清爽,精神为之一振。」

    「听闻主公亦最喜秋日,还曾做诗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嘿,果是明见。」

    说着,对着青年洒然一笑:「公瑾以为然否?」

    青年正是从下邳被鲁肃高举友谊大旗强自拉来的周瑜,听到这话,瞥了鲁肃一眼,淡淡地道:「不想子敬兄才入仕数月,便叫上主公了?」

    (本章完)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