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41章 反扑与较量  蜀汉之庄稼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 冯都护想到这里,忽然古怪一笑: 
    “各地举荐上来的学子,不都是怀着为国效力之宏志么?我们可不能凉了他们的心啊!” 
    右夫人一怔,看向冯都护。 
    冯都护的食指急促地敲了几下,只听得他继续说道: 
    “关中民生疲蔽,如今的第一要事,就是要恢复生产,偏偏下边各县的人手多有不足。” 
    “既然这些学子想要为国效力,那就让他们先到下边去帮忙,顺便体察民情,观察民间疾苦。” 
    当年凉州考课,不知多少世家子吃不了基层的苦头,逼得不少人半途而退。 
    听得冯都护欲故计重施,右夫人却是有些担心: 
    “凉州考课,乃是选才入仕,让考生体察民情,无可厚非。” 
    “而进入学院,却是求取学问为先,二者岂能同日而语?阿郎此举,怕是有所不妥。” 
    “不必担心。”冯都护胸有成竹地一笑,“学院出来的学生,最后也是有一年的实习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话放在古代,可能有些夸张。 
    但学子成年以后,外出游学,增长见识,是一件正常,乃至理所当然的事情。 
    学院最后一年的实习安排,其实也是学生另一种名义上的游学——与个人游学的区别就在于,这是学院统一安排的游学。 
    “这些举荐上来的学子,皆是各地才俊,岂有弱者?就让他们提前实习了。” 
    右夫人面上仍有忧色: 
    “那学堂保送上来的学生又怎么办?只怕到时候有人说区别对待,有失公平。” 
    “就是让他们觉得不公平。”冯都护面容沉静,“就是让他们知道,从学堂考入学院的学生,才是正牌皇家学院的学子。” 
    “就是要比举荐上来的学生,更受朝廷重视。” 
    科举就算有再多的弊端,但它仍然可以说是封建时代最公平的选才方式了。 
    它对一个国家是利多于弊,还是弊多于利,还是要看统治者想用科举达成什么目的。 
    拿唐朝前期的科举来说,主要是以“时务策”为主。 
    因为它涉及国家社会现实问题,这就让读书人不但要熟读经书,同时还要面向社会,观察、思考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除了科举,武则天甚至开创了武举。 
    这让科举选才在唐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可惜的是,宋的重文轻武,不但阉割了儒学,同时还利用科举钳制读书人的思想。 
    这给后世开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头。 
    最后导致明清的科举,渐渐地发展成八股文考试。 
    让读书人变得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只能满嘴“之乎者也”。 
    与汉唐时仗剑游历天下的读书人完全不是一个物种。 
    不过就算是明清时代,科举也从来都不是唯一的入仕方式。 
    行卷,荫官,捐监等等,都是进入官场的补充方式。 
    但不管是哪一种,它们绝大部分时候,地位都没能超过科举。 
    科举入仕的官员,就是要比别的方式入仕的官员腰杆子硬。 
    冯都护最终所要营造的,也是这种效果。 
    当然,最开始的时候,科举、察举、征辟入仕的官员,地位肯定基本都是相当的。 
    只不过他要有意识地把科举的地位慢慢抬起来,渐渐地潜移默化。 
    一点一点地挤压察举和征辟,就是变相地在挤压世家子弟的入仕空间。 
    最后逼得他们不得不退到与普通人一样的起点——至少在学院里是这样的。 
    这已经是冯都护打破世家智力资源垄断所能做到的极致。 
    也是能给天下所有学子的一个最大公平。 
    同时也可以让大汉能团结最广泛社会层面。 
    右夫人知道这必然会有不小的阻力,只见她思索一下,建议到: 
    “不如这样,若是有人当真在一年的时间里,表现出色,也可以直接察举或者征辟出仕,阿郎以为如何?” 
    冯都护闻言,不禁“咦”了一声,赞赏地看向右夫人: 
    “细君不愧是吾之女诸葛,此言甚是有理。” 
    反正现在是科举察举征辟并行,并无高低之分,能提前入仕,想必正好合不少人之意。 
    同时还可以堵住某些人的嘴: 
    有本事你就直接通过考察入仕。 
    没本事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