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二章 琉璃工坊  新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两日后,李从燕一行人马来到登州城东。

    此时城东的破败土地庙已经被夷为平地,取得代之的是一大片整齐划一的建筑,一圈高高的围墙环绕四周。这里便是刚刚建好的琉璃工坊。

    李任和李偲升早已经等候在琉璃工坊大门口,二人拜见完毕,便簇拥着李从燕策马进入工坊。只见大门已经被一队新军将士牢牢把守住,众将士见到李从燕肃穆而立,整齐施礼。

    “令尊高义,能让李主事前来相助,我心甚慰!”

    李偲升连称不敢当,叉手说道:“此事对我李家也颇有裨益,再者能够为李刺史效力,也是我李家的荣幸。”

    “哈哈!”李从燕大笑几声,策马前行。

    在李任和李偲升的引领下,李从燕先后查看了琉璃工坊的原料间、筛选间、清理间、烧制琉璃的高炉等等,各道工序以及设备都是按照李从燕的要求修建的,此时民间本就有烧制琉璃的工匠,虽然人数不多,但是技术上并没有什么难度。

    此时经过大唐三百年的发展与沉淀,不管是建筑技术还是手工业技术,在华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更何况烧制琉璃的技术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了,现在李从燕只不过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优化改进了一下,自然不存在什么技术瓶颈。

    其实烧制琉璃关键得具备三个条件:

    一个是得有合适的耐火材料,最好是达到炼钢级别的耐火砖,现在登州城内的兵仗所内就有相关人才,所以这个条件已经具备了。

    第二个条件,就是得用纯度很高的石英砂作为烧制琉璃的主要原料,这个条件在此时的登州难度有些高,就只能对一般石英砂进行精选,粉粹和煅烧。

    第三个条件,就是在煅烧的过程中加入氧化铅,华夏古代的琉璃产业基本只产琉璃,原因就是没掌握到氧化铅的作用。氧化铅在此时还叫铅黄,并不是稀罕物,很容易就能买到。

    此外除了原料齐备,在生产时还得不断对溶液加以搅拌,所以琉璃炉窑也需要全新的设计。李偲升按照李从燕的设计,已经组织人手新建了六座琉璃炉窖,完全可以保证琉璃的产量和质量。

    在巡视一番之后,李从燕对琉璃工坊的建设很是满意,便向李偲升询问道:“工坊已经修建完毕,烧制琉璃的技术我也给了你们李家,现在万事俱备,工坊何时可以开工,可有什么困难?”

    李偲升对眼前这个年轻的皇子刺史非常恭敬,不光是因为李从燕给了自己进入琉璃工坊施展才华的机会,更因为李从燕的杀伐果断与魄力,是一位现如今难得的豪杰,所以李偲升打心里佩服。

    “启禀李刺史,眼下工坊内已经招募了三百余名工匠,按照刺史府的要求,已经全部核查完毕登记造册,连同家眷一同居住在工坊内,三年工期结束之前,所有人不得外出。”

    “目前工坊的运行情况没有什么问题,琉璃籽料也储备充足,只是工匠们对于琉璃的烧制细节还有些疑惑……”

    说到这里,李偲升便示意身后的一名工匠,只见那名工匠叉手说道:“小的见过李刺史。小的负责烧制中原料添加的监察,李主事提到的疑惑,就由小的来说吧。”

    李从燕走到一处长廊内,示意众人席地而坐,笑着对那工匠说道:“好,你说说看。”

    其实那名工匠提到的疑惑便是煅烧石英砂时,如何添加配料的问题。

    李从燕组织了下语言,便开始了讲解:“琉璃主要原料是石英砂,诸位都知道石英砂在煅烧过程中加入纯碱、石灰石和长石,其中只有纯碱最难搞。诸位的难点也在这里,一般的问题便是纯碱的纯度不够、数量不足。”

    “在登州周边,能够大量供应烧制琉璃的天然碱主要来自碱湖和固体碱矿。特别是碱湖,工坊可以安排人手熬制湖水获得纯碱,具体办法可以这么办……”

    “……接下来就是煅烧了!将石英砂、纯碱、石灰石、长石等块状原料全部细细粉碎,使潮湿的原料变得干燥。随后为了保证琉璃质量,咱们还需要专门找来磁石,对原料进行除铁处理……”

    “……此外,在烧制阶段也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火力的温度需要达到炼制精钢的级别。所以,煅烧琉璃的燃料也要使用炼钢时使用的焦炭……”

    早在大唐开元年间,便已经有了使用石油的记载,此时民间对于焦炭也并不陌生,甚至在登州城内还有售卖焦炭的作坊,所以焦炭的获得并不困难。

    “待到溶液流出,便要接入专门的铁质模具之中,等到冷却定型之后,便是各种形状的琉璃了!”

    李偲升听完马上说道:“李刺史放心,我明日便派人联络城内的焦炭商,并着手安排人在工坊内烧制焦炭备用。”

    “很好。”

    众人聊完技术之后,李从燕问道:“琉璃工坊有各式高炉六座,你们是否估算过每月的产量和收益?”

    李任笑着说道:“这方面李主事是行家,还是李主事说说吧。”

    李偲升自不推辞,说道:“启禀李刺史,我打算先用二十天到一个月的时间将囤积的原料筛选一番,而后开始全力生产。六座高炉全力生产的话,每月可产各式琉璃瓶、琉璃杯、琉璃饰品不下三千件!”

    “至于收益的话……”

    李偲升思索了一下,说道:“目前琉璃只能销往各地州城,或者卖往洛阳、长安等地,别的地方虽然也能卖出一些,可都是零零散散,卖不上价的。这段时间我已经联络了十七家商队、世家,工坊出产后可以由他们分销各地,预计每月可有十万贯以上的收益!当然,这些预估收益都是减去成本的纯收益。”

    “每月十万贯!”

    李从燕心中畅快,琉璃工坊和海盐工坊一切顺利的话,刺史府每月分成便可以有十几万贯,完全可以支撑新军目前的开支,还可以支撑自己下一步将要筹建的炼钢厂的所有开销!

    “很好!”

    李从燕终于知道手中有钱粮是什么感觉了,至少在不久的将来,自己不用再为钱粮发愁,当然是在没有重大战事、灾难的情况下。

    李从燕又勉励了李任、李偲升一番,便起身准备返回登州城。

    临行前,李从燕给李任一个眼神,李任心领神会的策马落后几步,带着一众随性人员拉开了与李从燕的距离,只留下李从燕和李偲升二人策马在前。

    李从燕先是与李偲升笑谈了几句,而后话锋一转,问道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