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44章 传胪唱名跨马游街,政事学院再造为官  大明:我帮老婆做女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昭武二年三月初九,今次科举的最后一关,殿试,如期举行。

    试后,考官们当廷改卷,而后由朱媺娖从前十名中钦点出一甲进士,即状元、榜眼、探花。

    没错,一甲进士只有三位。

    二甲则由皇命钦赐“进士出身”,一般而言是三甲进士中人数最多的。

    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人数若干。

    殿试原则上不会黜落会试所选拔的贡士,故而此番朱媺娖登基后的第一次殿试,三甲进士共有108位。

    在朱媺娖阅览考官们评定过名次的殿试考卷时,一众贡士则在奉天殿前的广场上等待着。

    因为评卷时间比较长,倒也没要求这些贡士站在一处不动,而是允许他们在禁卫军看守下,小范围的走动、交谈。

    这时,不少人都不禁谈论起殿试策问的考题来。

    “复庵先生此番殿试感觉如何?”同为复社中人,黄宗羲找到杨廷枢聊了起来。

    杨廷枢捋着胡须,却是露出了苦笑,道:“此番策问考题‘何以强国’,非经典之言,而且太大了,我也只能根据儒家治国思想泛泛而谈罢了。

    若是以前,这番作答我或许还有些信心,可今上显然有意改变儒学独尊之现状。

    我这一番作答,恐怕不仅无法入圣眼,还可能被圣上反感啊。”

    黄宗羲同样露出了苦笑,道:“总比我稀里湖涂的,不知从何说起要好。”

    这时张煌言走了过来。

    他跟黄宗羲勉强算是同乡,恰好听到两人的话,道:“在下也觉得考题太大,难以全述,但我平生酷爱兵事,便从‘军强则国强’这方面写了一些浅见。

    现在想来,恐怕会被诸位考官认为是好战,再加上我那篇文章也确实有些粗浅了些,多半会落入三甲之中。”

    杨廷枢、黄宗羲听了一时都不知该怎么评论。

    因为“强调武功、军事”的论调,从来都不被大明科举考官所欣赏,甚至会厌恶。张煌言在殿试中这么写,真的是太冒险了。

    三人又听了听周围其他人的讨论,发现绝大多数人,对自己此番殿试文章都不满意。

    如此一来,三人心中反倒平衡了些——既然大家殿试文章都不怎么样,那说不定矮子中拔高个儿,自家文章能被圣上看中呢?

    就这样,贡士们带着忐忑等待了一个多小时,殿试结果终于出来了。

    殿试结果公布的过程,称之为“传胪大典”,并且玩的很套路——先公布二甲人员名单,再公布一甲,最后才公布三甲。

    待到宦官将殿试结果公布完,不少人都颇感意外。

    其中最意外的,便是新鲜出炉的今科状元杨廷枢。

    他原以为最多也就在二甲中,甚至可能不幸落入三甲,没行到朱媺娖竟然点了他为状元。

    在周围其他人投来羡慕的目光时,杨廷枢都还是懵的。

    朱媺娖对杨廷枢的殿试文章确实不怎么欣赏,她也知道杨廷枢是比较传统的读书人,还是复社领袖,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今后她要打压的一个群体。

    但是,杨廷枢已经五十一岁了,便是给他状元,他在大明官场上也做不了多少年的官,影响力将会很有限。

    所以,相较于将状元给其他更年轻的传统读书人,她干脆给了杨廷枢。

    榜眼,朱媺娖则力排众议,点了会试成绩排在三十几名的张煌言。

    探花则是会试考了十几名的王夫之。

    至于黄宗羲,此番不过是在二甲进士中吊车尾而已,差点落入三甲当中。

    传胪大典中唱名后,新科进士们一起拜见了朱媺娖,随后便是跨马游街,接受南京城百姓的围观、恭贺,感受金榜题名的荣耀。

    在游街之后,朝廷还会赐下酒宴,又名鹿鸣宴。

    另外,朝廷还会在进士家乡建立进士牌坊···

    一些列围绕新科进士的活动会持续好些天。

    朱媺娖并没有因为要推广新学,就立即去改掉这些。因为以后新学有所成者,同样会获得极大的荣耀。

    无论新旧,学有所成,得到朝廷的肯定,就应该获得相关荣耀。否则,何以鼓励人们向学以及报效国家?

    ···

    武英殿。

    朱媺娖在和内阁阁臣们商议对新科进士们的职位安排。

    “我朝惯例如何?”朱媺娖先问。

    首辅袁继咸道:“依我朝惯例,一甲进士如无例外,都会被选入翰林院,擢为庶吉士,当做枢臣、储相培养。

    另外,还可从二甲进士中选数人进入翰林院。

    多数二甲进士,会送入六部等重要衙门观政;三甲进士则会送入通政司等次要衙门观政。

    待三个月至一年期满后,朝廷吏部通过进士们在观政期间的表现,授予新的职务。

    其中表现优秀者,一般会正式补入中枢各衙门,为六七品官员。

    表现次一些的,则会下方到地方为县令或州府左二官员,又或者在其他衙门为八九品官历练一番再行擢拔。”

    说完,袁继咸顿了顿,才问:“陛下此番可要依循我朝惯例?”

    朱媺娖直接摇头,“朕听闻过一句话,‘宰相必起于州部,勐将必发于卒伍’。新科进士虽然都是有才之士,但如何能直接当做枢臣、储相培养?

    不历地方之事,如何知晓地方上是如何治理的?若不知晓,将来成为枢臣、宰相,岂不是一群什么都不懂的人在上面瞎指挥?”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