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1章 帝王与权臣  影视编辑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为了满足船用钢的强度、韧性和耐腐蚀要求,铁厂在ai技术指导下,不断改进焦炭炼铁和酸性转炉炼钢技术。
    高炉日夜不息,烟囱浓烟滚滚,产量与质量被迫不断提升。
    这里产出的不再是粗糙的生铁锭,而是规格统一、质量稳定的钢板、型钢和铆接用钢材。
    淮南煤矿迎来了开采高峰。
    蒸汽机、炼焦、发电……无一不需要巨量煤炭。
    传统的土法小煤窑无法满足需求,在明源财团旗下的“大明矿业”的主导下,开始引入蒸汽抽水机、矿井提升机和更安全的支护技术,向着更深、更高效的机械化开采迈进。
    煤炭产量陡增,价格不升反降,反而进一步促进了能源消费。
    制造蒸汽轮机需要的铜合金(用于冷凝器管道)、锡、铅等有色金属的需求激增,带动了江西、云南等地的相关矿藏勘探与开采。
    制造火炮所需的特殊合金,则催生了对钨、锰等稀有金属的初步认知与寻找。
    原材料之后,是加工与制造环节的深刻变革。
    而“启明”号上数以万计的零件,从巨大的蒸汽机连杆到精密的仪表齿轮,催生了对重型机床、镗床、铣床的需求。
    南京、苏州等地开始出现专门化的“机器厂”,它们购买大明商会提供的母机,承接来自造船厂及其他新兴工业的零部件订单,标准化、精密化的制造理念开始萌芽。
    钢铁舰体的连接主要依靠热铆接,这需要大量经过培训的铆工,形成了一支专业化的技术工人队伍。
    同时,苏宁秘密引入了最基础的电弧焊技术(限于特定车间和ai操作),用于关键部位的连接,虽然规模尚小,却代表了未来的方向。
    战舰需要防腐涂料、密封材料、润滑油。
    这促使松江、太仓等地原本生产桐油、生漆的传统作坊开始向现代化工转型,尝试生产清漆、早期合成润滑油等,并开始建立初步的酸碱工厂以满足生产需求。
    巨舰的建造与运行,更离不开下游产业的支撑。
    无论是建造过程中的工厂动力,还是战舰本身所需的燃煤,都使得电力与煤炭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
    “金陵雷神发电厂”不断扩容,新的电厂开始在苏州、镇江等地规划。
    煤炭运输成为重中之重,刺激了漕运(运煤船队)、沿海航运的发展,甚至推动了早期铁路规划,以便将淮南煤矿的煤更高效运至长江码头。
    “启明”号的吃水深度和体型,要求港口进行疏浚和加固,深水码头、重型起重设备(蒸汽吊机)成为沿海港口的标配。
    专门为舰队服务的煤炭补给站、武器维修厂、后勤仓库体系开始建立,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海军后勤生态。
    此时,造船厂成为了最大的“技术学校”。
    成千上万的工匠、学徒在建造过程中,被动或主动地学习了看机械图纸、使用新式工具、理解钢铁特性与蒸汽原理。
    这些技术工人和初级工程师,成为大明工业化的宝贵火种,逐渐流向民间,带动了整个制造业水平的提升。
    在这股工业化浪潮中,苏宁通过大明商会与明源财团,牢牢掌控着核心环节。
    庞大的建设资金通过“大明钱庄”和“海军基金”进行融通与调度,商会通过对优质项目的信贷支持,间接引导着产业链的发展方向。
    从钢材的化学成分、零件的公差范围,到设备的接口标准,皆由大明商会下属的“标准司”统一颁布。
    这无形中确立了苏宁体系在产业链中的规则制定者地位,任何想参与进来的企业,都必须遵循这套标准。
    蒸汽轮机、大型锅炉、精密仪器、特种钢材的最终生产工艺和核心配方,依然掌握在苏宁的工业空间和ai体系手中,确保了其在产业链顶端的不可替代性。
    “启明”号的龙骨,不仅支撑起了一艘战舰,更支撑起了一个初具雏形的重工业体系。
    它像一台功率巨大的泵,将资本、资源、人力强行吸入,然后催生出钢铁、机械、能源等一个个现代工业的基石部门。
    江南的经济结构,正在从以丝绸、棉布、瓷器为主的轻工业与农业,向着重化工业与装备制造的更高形态艰难而坚定地转型。
    这条由钢铁巨舰拉动的产业链,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将大明拖入一个由蒸汽与钢铁定义的的全新纪元。
    ……
    随着江南士绅“雅贿”、“色贿”、“金贿”的种种尝试在苏宁那座如同铁壁铜墙的总督府前接连碰壁。
    一则关于浙直总督苏宁“清廉如水,铁面无私”的名声,不再局限于江南官场。
    而是伴随着商旅的流传、士子的议论,如同长了翅膀般,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最终汇入了紫禁城的红墙深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京城茶馆、衙门值房,乃至勋贵府邸的私密宴席上,苏宁的名字常常与“清廉”二字紧密相连。
    “听闻那位苏制台,金山银海置于前而目不斜视,绝色佳人拥于怀而心不动摇,真乃当世海瑞也!”
    “岂止!海刚峰(海瑞)是清苦,苏制台是手握金山而分文不取!他那‘大明商会’日进斗金,却能将所有贿赂登记造册,或掷还,或充公,此等境界,更为难得!”
    “有如此能臣干吏,实乃国家之福啊!”
    这些议论,经由言官、宦官等各种渠道,不可避免地传到了深宫之中,摆在了那位年仅十二岁的天子——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案头。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