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七章 沧海桑田  影视编辑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初一,南京紫禁城在晨光中苏醒。

    奉天殿前汉白玉广场上,文武百官按品级肃立,绯袍玉带在晨风中微微拂动。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扇缓缓开启的鎏金殿门上,门轴转动的吱呀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晨曦透过云层,为走在御道上的身影镀上一层金边。

    苏宁身着十二章纹衮服,玄衣缣装上的日月星辰纹样熠熠生辉,十二旒白玉珠冕冠垂在额前,在三十六名金甲仪仗的簇拥下缓步走上丹陛。

    当他转身面对百官时,整座皇宫响起山呼海啸般的朝拜: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浪在殿宇间回荡,然而在这片朝贺声中,不少老臣的眼中仍带着挥之不去的疑虑。

    礼部尚书陈迪率先出列,玉笏在手中微微颤抖:“陛下承天受命,臣等欢欣鼓舞。然国不可一日无君,亦不可一日无正名。敢问陛下,建文皇帝如今何在?”

    这话问出了所有人心中的隐忧。

    殿内顿时安静得能听见旌旗猎猎作响。

    苏宁与垂帘旁听的吕太后交换了一个眼神,吕太后缓缓起身,声音悲切:“建文皇帝......已在城破之日,于宫中自焚殉国。哀家亲眼所见,谨身殿大火三日不熄......”

    这话引起一片哗然。

    方孝孺激动地跨出班列,冠冕下的银发微微颤动:“太后!此事关系国本,可有人证物证?建文皇帝仁德爱民,若真遭此劫难,当彻查真相!”

    吕太后以袖拭泪:“大人,哀家亲眼所见,难道还有假?建文皇帝不愿受辱,在谨身殿内引火自焚,只留下一道传位诏书……………”

    她示意身旁太监呈上诏书,“这便是建文皇帝亲笔所书的传位诏书。”

    工部尚书郑赐突然跪地泣声:“建文皇帝仁德,竟遭此劫难!这一切都是燕王逆贼的罪过!”

    这番话引得不少建文旧臣纷纷垂泪。

    待殿内情绪稍平,方孝孺再度奏道:“陛下,礼部已拟定‘景和’、‘永昌'、‘康定三个年号,请陛下圣裁。”

    出乎所有人意料,苏宁轻轻摇头:“朕意已决,新年号就用‘天工’。”

    殿内顿时一片寂静,随即响起压抑的窃窃私语。

    齐泰忍不住出列:“陛下,‘天工’二字,似乎......似乎不太符合年号的惯例啊。”

    “哦?”苏宁挑眉,冕旒轻轻晃动,“那齐爱卿以为,什么才符合惯例?”

    齐泰躬身道:“年号当取吉祥和美之意,如“洪武”,‘建文’,皆寓意深远。这天工'二字,未免太过......太过气了。”

    不少官员纷纷点头附和。

    在他们看来,这个年号确实不够庄重,甚至有些离经叛道。

    苏宁不慌不忙地站起身,走到丹陛边缘,目光扫过众臣:“诸位爱卿可知,《尚书》有云:“天工,人其代之'?”

    方孝孺一怔,下意识接道:“陛下博学,此语确实出自《尚书?皋陶谟》。

    “那方爱卿可知其深意?”苏宁声音清朗,“上天造化之工,当由人来完成。朕取此年号,就是要告诉天下人????朕在位期间,要让人力代天工,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这番话让不少官员陷入沉思。

    黄子澄若有所悟:“陛下的意思是......”

    “朕的意思很明白。”苏宁声音铿锵,在殿宇间回荡,“从今天起,大明不仅要政治清明,军事强盛,更要工技发达、物阜民丰!朕要在有生之年,看到大明的工匠能造出翱翔九天的铁鸟,能造出日行千里的铁马,能造出照亮

    黑夜的明灯!”

    这番惊世骇俗的言论,让整个奉天殿鸦雀无声。

    良久,方孝孺才颤声道:“陛下......陛下志向远大,只是这些......这些恐怕非人力所能及啊。”

    “所以才是‘天工”。”苏宁微笑道,“方爱卿,难道你不想亲眼见证这样的盛世吗?”

    就在这时,新任工部尚书宋礼突然出列,激动得声音发额:“陛下圣明!臣在工部多年,深知工艺革新之重要。若能实现此等伟业,我大明必将超越汉唐,开创万世太平!臣愿肝脑涂地,助陛下完成此愿!”

    年号既定,接下来便是颁布登基后的第一道圣旨。

    新任司礼监太监马和高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即日起,改元天工,以明年为天工元年。为庆新朝,特行大赦:除谋逆、杀人、贪腐三罪不赦外,其余罪犯视情节轻重,或减刑或释放。天下赋税减免三成,以解民困。布告天下,使闻知!”

    这道圣旨赢得了不少官员的赞许。

    然而接下来的内容更让群臣震惊:

    “逆贼朱棣,身为藩王,举兵叛乱,致使生灵涂炭,罪不容诛。为明正典刑,特命三法司会同百官,于三月之后在午门外举行公审。准许百姓观审,以昭示天下!”

    方孝孺忍不住再次出列:“陛下,公审亲王恐有不妥。朱棣毕竟是太祖血脉......”

    “正因他是太祖血脉,才更该严惩!”苏宁厉声道,“太祖创业维艰,他朱棣却为一己私欲,致使天下动荡,百姓流离。此等不忠不孝之徒,必须明正典刑,以儆效尤!"

    这时,一直沉默的兵部尚书铁铉突然开口:“陛下,臣以为公审一事还需斟酌。北平旧部尚在,若处置过激,恐生变故。’

    “爱卿多虑了。”苏宁摆手,“朕已命人控制住北平局势。况且......”

    他意味深长地顿了顿,“公审正是要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立后大典上,赵灵儿身着深青衣,织金云龙纹在阳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