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一章 扑朔迷离  影视编辑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洪武二十五年的南京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繁华。最快更新小说就来e77  宽阔的街道上商铺林立,来自全国各地的商旅络绎不绝。  最引人注目的是,这座城市的人口在短短数年间几乎翻了一番。  站在修缮一新的吴王府最高  春风拂过孝陵山麓,桃李初绽的枝头簌簌轻摇。苏宁立于书院最高处的观星台,手中那本《公民伦理》草案已被晨露浸得微潮。他未曾翻动,目光却已穿透薄雾,落在远处新修的灌溉渠上??几个孩童正蹲在渠边嬉水,笑声随风飘来,清亮如铃。  这声音让他心头一颤。  三日前,那里还是一片荒坡,杂草丛生,每逢雨季便成泽国,百姓苦不堪言。如今水渠贯通,稻苗初绿,连带着周边村落也焕然一新。明通总局成立不过月余,但“以工代赈”的成效已悄然显现。全国十六省陆续上报工程进度:湖南修堤五百丈,江西建桥十二座,四川设义诊所三十七处……每一份奏报背后,都是无数双曾握锄头的手,如今正拿着银钱,挺直腰杆重建家园。  可他知道,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大人。”陈瑜快步登台,衣角沾着泥点,“北平急信。”  苏宁接过密函,拆开只扫一眼,唇角竟浮起一丝冷笑。信是刘观所寄,字迹比上次更为仓促:“燕王府暗调死士三百,潜入山东、河南,散布‘明通勾结倭寇,私铸火器’之谣。另有锦衣卫千户蒋某奉密令南下,携刑部公文,欲查封江南药坊。”  “终于动手了。”苏宁将信递还,“不是冲我,是冲明通的命脉??药品与教育。”  陈瑜皱眉:“若药坊被封,前线伤患、疫区病民皆无药可用。更可怕的是,一旦百姓见我们束手无策,民心必乱。”  “所以不能让他们得逞。”苏宁转身下台,步伐坚定,“传令下去:第一,立即启用‘影线’系统,让各地明通分号连夜抄录《急救手册》《防疫指南》,以‘民间善书’名义免费发放;第二,江南药坊即刻转移生产线至太湖地下工坊,所有青霉素、止血散改用陶罐密封,混入瓷器商队北运;第三,派十名最精干的医学生,伪装成游方郎中,沿运河一线巡诊,每到一地,便宣讲‘一块肥皂防瘟疫’的道理。”  “您又要亲往?”陈瑜试探问。  “不。”苏宁摇头,“这次我不走,反而要大张旗鼓留在京城。越是这个时候,越要让天下人看见我还在做事,还在说话。”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锐光:“明日早朝后,我要在太学门前办一场‘实学讲坛’,主题就叫??《谣言为何总比真相跑得快?》”  陈瑜愕然:“您要当众论辩?可那是读书人的地盘,满朝清流视您为‘商贾出身’,未必容您登台。”  “正因如此,才更要登。”苏宁淡淡道,“他们骂我逾制,我就教他们什么叫制度革新;他们说我媚俗,我就让他们看看,何谓‘民之所向’。”  次日辰时,太学门前早已人山人海。  消息传得飞快:镇国公候选人苏宁要在文庙前开讲,题目惊世骇俗。士子们起初嗤之以鼻,待听说连太子朱标都亲自前来听讲,顿时群情耸动。有人讥讽:“此等商贾伎俩,也配谈经论道?”却也有老儒低声叹息:“三年前他说‘账本也能治国’,无人信;如今明通总局日拨万两银用于赈济,谁还能说他空谈?”  苏宁身着素袍,缓步登台。身后屏风上赫然写着八个大字:“以理服人,以事实证”。  他不开口先展图??一幅巨大的舆图悬于高杆之上,标注着近三个月内全国爆发的十二起“流言事件”:从“明通用童男童女炼药”到“皇孙欲废科举立商法”,条条有据,时间、地点、传播路径清晰可查。  “诸位可知,这些谣言从何而来?”苏宁声音不高,却穿透全场,“第一个说‘明通用童男童女炼药’的人,在济南被捕。他是谁?原是燕王府弃奴,三年前因偷盗被逐。如今却突然得银百两,四处散播此言。”  台下哗然。  “第二个,扬州酒楼掌柜,声称亲眼见明通药师将砒霜掺入止咳糖浆。经查,其酒楼去年亏损三千两,本月突获匿名资助五千两。而汇票签章,来自晋王外戚名下钱庄。”  又是一阵骚动。  苏宁继续道:“第三个,北平街头算命先生,日日哭诉‘皇孙乃白虎转世,主大凶’。有趣的是,此人十年前曾在凤阳替燕王占卜,断言‘龙腾九霄’,得赏黄金十锭。如今却反口称其‘气数将尽’。”  他环视众人,语气陡然沉下:“你们以为这是巧合?不。这是精心策划的心理战。他们不敢正面攻我,便污我之行;不敢驳我之政,便毁我之名。因为他们知道??只要百姓还信我,他们就永远夺不走这个天下。”  全场寂静。  一名年轻监生颤声问道:“那……我们该如何分辨真假?”  苏宁取过一只瓷碗,倒入清水,再滴入几滴墨汁。黑水迅速扩散,整碗浑浊不堪。  “这便是谣言。”他说,“它来得快,染得深,让人看不清真相。但各位请看??”  他取出一块明通新制的活性炭滤芯,缓缓放入水中。片刻后,黑色渐退,水质复清。  “这不是神术,是科学。就像我们无法阻止风雨,却可以造屋避雨;无法杜绝谎言,却能教会人们识别的方法。从今日起,明通将在每一本教材、每一场宣讲中加入‘信息辨伪’课程:教你如何查证来源、分析逻辑、追溯利益链条。”  他抬头望天,阳光正好洒落肩头。  “真正的文明,不在于消灭黑暗,而在于点亮更多灯。”  讲坛持续三个时辰,结束时,已有数百士子自发加入明通志愿宣讲团。更有太学博士当场宣布:“愿将此讲录编入《实学辑要》,供天下学子研习。”  当晚,东厂密报送至乾清宫。朱元璋阅毕,久久不语,只问了一句:“百姓反应如何?”  太监回禀:“京畿七县,已有四十三村自发组织‘识谣会’,用皇孙所授方法揭穿本地讹言。有乡绅欲造谣称‘明通征丁修渠实为掘龙脉’,当即被村民围堵,扭送官府。”  朱元璋闭目良久,忽而一笑:“这小子……比我当年还狠。不动一刀一兵,就把政敌的嘴给缝上了。”  与此同时,北平燕王府。  朱棣砸了第三只茶盏。  “他在教百姓‘防骗’?哈!简直狂妄!”他怒极反笑,“朕将来登基,第一个要烧的就是他的学堂!什么活性炭、滤芯、信息辨伪……全是蛊惑人心的邪术!”  幕僚刘?跪伏于地,声音发抖:“殿下息怒。然眼下形势不利,山东、河南流言已被识破,反致民怨沸腾,指责‘有心人恶意中伤善政’。更有百姓写顺口溜:‘明通送药又修桥,谁在背后放冷箭?’”

    “放箭?”朱棣冷笑,“那就射穿他的喉咙!”  他猛地抽出佩剑,一剑劈向地图??正中江南药坊所在之地。  “传我令:调辽东铁骑五百,伪装马匪,五月十五夜袭苏州外港,烧船毁货,务必将责任嫁祸给倭寇!同时联络沿海豪族,许以官爵,让他们在朝中联名弹劾苏宁‘通敌卖国’!”  “可是……若朝廷彻查,恐难掩盖……”  “查?”朱棣狞笑,“等他们查出真相,明通早已信誉扫地!民心一失,万劫不复!”  千里之外,苏州太湖畔。  深夜,一艘小舟悄然靠岸。舱内走出十余名身穿粗布短打的男子,领头者正是沈荣。他抹去脸上易容油彩,低声下令:“按计划行动,三组轮换,每两小时一批,将药品转运至洞庭岛密库。记住,任何人不得透露路线,包括家人。”  忽然,远处传来犬吠。  沈荣瞳孔一缩,抬手示意噤声。片刻后,林间闪出几名黑衣人,手持火把,胸前绣着狰狞狼头。  “是辽东狼骑!”一名手下低呼。  沈荣脸色骤变:“他们怎么这么快?”  话音未落,箭矢破空而来,一名药工应声倒地。紧接着,数十骑自林中杀出,刀光映月,直扑码头。  “护药!”沈荣拔刀怒吼,“宁死不让一箱落入敌手!”  混战爆发。  火光中,药工们用身体挡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