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5章 掀房顶和开窗户  影视编辑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br/>
    ……
    隆庆四年的初春,冰雪消融,万物复苏。
    北京城也因三年一度的“大计”(明代对官员的全面考核,外官每三年一考)而显得格外喧嚣。
    来自各省的封疆大吏、方面大员齐聚京师,等待着决定他们仕途命运的最终评定。
    这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那位年仅三十出头,却已执掌江南膏腴之地三年的应天巡抚苏宁。
    吏部衙门外车马辚辚,衙内则是一片肃穆。
    考功司的堂官们埋首于堆积如山的文牍之中,其中关于苏宁的考评材料,足足装了好几大箱。
    “诸位,这应天巡抚苏宁的考成,该如何定等?”主持此次外官大计的吏部左侍郎环视同僚,缓缓开口。
    堂内顿时议论纷纷,意见截然两分。
    一位郎中翻开由南京都察院和南京六部出具的“咨访”文书,朗声道:“苏抚台在任三年,政绩斐然,有目共睹!其一,赋税大增。江南各省,唯应天所在南直隶,商税、市税连年暴涨,去岁更创纪录,为国库贡献巨万,此乃‘富国’之功!”
    另一位主事补充:“其二,民生安定。其推行‘供销社’之法,平抑物价,便利百姓,使‘米珠薪桂’之叹几近绝迹。招募工匠,开矿设厂,安置流民,市面繁荣,此乃‘安民’之绩!”
    “其三,吏治肃然。”又一人接口,“苏抚台以‘清账司’旧法整顿吏治,劾罢贪墨、无能之官吏数十人,官场风气为之一清。且其自身清廉,人所共知,连当年贿赂都装箱送京,此等操守,堪为表率!”
    然而,反对的声音同样尖锐。
    一位给事中冷哼一声:“赋税大增?谁知其中有无盘剥商民、与民争利之处!那‘供销社’规模骇人,几有垄断之嫌,致使多少传统商行倒闭?此非政绩,实为隐患!”
    另一御史也道:“开矿设厂,固然有利,然则聚集万千工匠,易生事端。且听闻其麾下多用亲信,那‘大明钱庄’更是蹊跷,以纸代银,扰乱金融,岂是守成之道?”
    “不错,”有人附和,“其行事过于酷烈,不循常理,恐非国家之福。且年纪轻轻,骤登高位,已惹物议,若再评上等,恐助长其骄矜之气!”
    一时间,吏部堂内争得不可开交。
    苏宁的考成,已然超出了简单的政绩评判,牵动了朝中不同派系、不同理念的神经。
    争议最终被摆在了内阁和隆庆帝的御案前。
    次辅张居正看着双方争执的奏报,默然不语。
    首辅徐阶看着双方争执的奏报,同样是默然不语。
    作为苏宁的恩师兼岳祖父,他需要避嫌,但内心深处,他对这个孙女婿的作为是复杂且带有几分激赏的。
    次辅张居正则相对超然,他仔细翻阅了户部提供的南直隶历年钱粮报表、刑部提供的南直隶治安状况汇总,最终在阁议中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苏巡抚或许行事有别于常人,然其成效卓着,亦是事实。赋税、民生、吏治,考成法所重之三大端,其皆有上佳表现。若因循守旧而抑其功,恐寒天下实干任事者之心。”
    真正让天平倾斜的,是那一系列冰冷而强大的数据,以及隆庆帝自己的判断。
    御前会议上,隆庆帝听着双方的辩论,忽然问户部尚书:“刘爱卿,南直隶这三年,解送太仓库的银两,较前三任巡抚同期,增长几何?”
    刘体乾出列,躬身答道:“回陛下,增长……逾一倍半。”
    隆庆帝又问:“冯保,南京都察院可有关乎南直隶民变的奏报?”
    冯保在一旁低声道:“皇爷,三年间,仅有两起小规模盐枭纠纷,不及他省十一。”
    隆庆帝点了点头,不再多问。
    他想起三年前那个将贿赂原箱送来的“愣头青”,想起这三年来江南稳定提供的巨额税银,想起市面流通的奏报中那句“民不知饥”的评价。
    作为一个希望稳定、渴望财政宽裕的皇帝,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官员。
    数日后,吏部门前的“大计榜”张贴而出。
    无数双眼睛焦急地搜寻着,最终,在“上等”的名单最前列,看到了那个预料之中又似乎意料之外的名字——应天巡抚,苏宁!
    “果然是上等!”
    “啧啧,三年不到,便得此殊荣,圣眷正隆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江南那块宝地,看来还得是他坐镇……”
    消息如插上翅膀,迅速传遍官场,也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传回应天。
    当披红挂彩的吏部差官将正式的考功敕书送到南京应天巡抚衙门时,整个衙门沸腾了。
    属官们纷纷上前道贺,与有荣焉。
    苏宁身着官服,恭敬地接旨谢恩,面色平静,并无太多狂喜。
    他深知,这“上等”考成,既是对他过去三年工作的肯定,更是一张无形的护身符和催化剂。
    周正杰在私底下为他设宴庆贺,激动地说:“安邦,有此评定,你在江南的地位,再也无人能够撼动了!”
    苏宁举杯,目光却投向更远方:“表哥,这‘上等’之名,既是荣誉,更是枷锁。日后我们行事,更须如履薄冰,只能做得更好,不能有半分差池。朝廷的眼睛,此刻正牢牢地盯着我们呢。”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坚定:“不过,这也意味着,我们可以更放手地去推行下一步的计划了——清丈田亩,改革役法……这些触动根基之事,正需借此东风!”
 &nbs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