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4章 大明金融  影视编辑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还有这里,当涂。”
    周正杰凑近细看,眉头微蹙:“淮南多煤,人所共知。这当涂……据闻有铁矿,但前朝开采零星,本朝并未重视,想来储量有限,不成气候。”
    “储量有限?”苏宁嘴角牵起一丝洞察先机的弧度,那是一种掌握着超越时代信息所带来的绝对自信,“那是因为他们只触及其皮毛!这两地,将是我们未来真正的根基,是大明新生的钢铁脊梁所在!”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盯着周正杰:“我意已决,由你出面,筹备成立‘山西煤业’、‘淮南矿业’与‘当涂铁厂’。”
    周正杰闻言,倒吸一口凉气,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安邦!开矿设厂,这动静可比开超市大上百倍!此乃国之重器,涉及地方豪强、矿监税使、卫所利益,甚至直指工部和内府!我们这是在虎口夺食啊!朝廷在各地自有官营铁厂,岂容民间轻易涉足此等要害?”
    “正因如此,我们才不能以巡抚衙门的名义直接插手。”苏宁打断他,语气沉稳而坚定,眼中闪烁着精明的算计,“要以你‘大明超市’的名义上奏。奏章就这么写——为稳定农具、铁锅等民用铁器价格,保障‘大明超市’货栈供应,平抑物价,惠及民生,特请开矿设厂。利润,我们可以让出去大部分,甚至可以承诺,所出矿产、钢铁,皆以优惠价格优先供应官营工坊及军器局所需。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拿到这开采和生产的‘权利’!名正,则言顺。”
    周正杰沉吟片刻,眼中渐渐亮起光芒,他明白了表弟的迂回策略:“妙啊!以‘便民’、‘平价’为旗号,陛下和户部看在稳定税源和民心的份上,阻力会小很多。只是……这其中的打点,所费恐怕……”
    “钱不是问题。”苏宁大手一挥,“‘大明超市’如今日进斗金,正是用在此时。记住,我们要的不是一时之利,而是这工业命脉的掌控之权!”
    “我明白了!”周正杰重重顿首,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在苏宁的幕后运筹和庞大财力的支持下,两场不见硝烟却激烈异常的资源争夺战,在南直隶和山西悄然打响。
    周正杰携重金与“大明超市保障民生”的大义名分,亲自奔赴山西和淮南。
    他并未鲁莽地与当地盘根错节的煤窑主们硬碰硬,而是采取了更为高明的手段:对于愿意出让的小煤窑,以远超市价的真金白银进行收购,快速整合零散矿区;向一些中等规模的煤窑主,展示由苏宁“工业空间”提供的、更安全、效率更高的采矿方案和简易通风、排水设备图纸,以技术入股为诱饵,吸引他们合作开发深层煤矿;同时,巨额的“炭敬”如流水般洒向南京守备太监、户部派驻的矿监以及地方实权官员。
    一道道奏折上,开采煤矿被精心描绘成“利国利民,平抑煤价,充盈国库”的德政。
    而在当涂铁矿的争夺上,则更为波诡云谲。
    因铁矿涉及军器制造原料,朝廷控制极严。
    苏宁亲自修书数封,动用了徐阶遗留的部分门生故旧关系网,并在呈递给隆庆皇帝的密折中极具说服力地陈述:“……于当涂设新式铁厂,采用海外秘法,可大幅提升出铁率,锤炼精钢。若成,则南直隶军械、漕船修缮,乃至农具供应,可不再远求于北,岁省帑银巨万,于固国安民,大有裨益……”
    ……
    一日,周正杰从外面回来,面带忧色,屏退左右后,压低声音对苏宁说:“安邦,近日在外奔走,听到一些风声……听说陛下如今深居宫内,颇宠幸李淑妃等人,用于后宫用度及赏赐的开支日增,甚至……甚至有人私下议论,陛下变得有些……骄奢淫逸了?”
    苏宁闻言,目光骤然锐利,抬手制止了他:“表哥,慎言!陛下天威难测,宫闱之事,岂是我等臣子可以妄加议论的?”
    周正杰一怔,随即恍然:“呃……是愚兄失言了。”
    苏宁眼神深邃,看着他问道:“此话是何人对你说的?在何种场合?”
    周正杰回想了一下,答道:“是当涂一位颇有名望的士人,阮铭洋。他在一次文人雅集上,看似无意间对我提起,言语间颇多忧国之情,还说……还说以安邦你如今简在帝心,又身负巡抚重任,理应上奏劝谏,请陛下戒骄戒色,以社稷为重。”
    苏宁冷哼一声,嘴角泛起一丝了然的笑意:“哼!这是有人坐不住了,想把我们当枪使,推到风口浪尖上去得罪陛下。我们若真上了这劝谏的奏章,无论成败,都会成为清流攻讦陛下的棋子,届时陛下震怒,第一个倒霉的就是我们。真把我苏宁当成只会读圣贤书的迂腐之辈了?”
    周正杰背后惊出一身冷汗:“原来如此!这些读书人的心思,真是……多谢安邦提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尽管过程充满博弈与代价,但在苏宁全方位的谋划下,矿照和设厂许可最终还是艰难地拿到了手。
    接下来,便是震撼人心的建设阶段。
    在苏宁的亲自指导下,来自工业空间的、超越时代的矿场规划图和钢铁厂设计图被秘密拿出。
    矿工们惊愕地发现,新东家带来了从未见过的钢铁井架,用一种叫做“炸药”的神奇之物开山破石,轰鸣声中,效率远超以往的镐刨肩挑。
    虽然开采主体仍依赖人力,但安全性和效率已不可同日而语。
    长江之畔,当涂山脚下,一片巨大的工地上,数以千计的工匠和劳役在几位沉默寡言、技艺超群(由AI机器人伪装)的“海外匠师”指挥下,依图施工。
    高大的、融合了现代高炉原理与明代工艺条件的巨型炼铁炉拔地而起,其容积、设计的炉温与鼓风效率,远超此时大明任何一座官营或私营炼铁炉。
    配套的焦化窑(用于将淮南煤炼成焦炭,提升炉温)、烧结场地、利用水力驱动的巨型锻锤等设施一应俱全。
    当第一炉炽热通红的铁水,沿着耐火砖砌成的沟槽如岩浆般奔流而出,映红了半个天空,最终注入巨大的砂型模具时,在场所有的工匠、劳役乃至前来观摩的官员,都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欢呼,许多人甚至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们见证的,是前所未有的奇迹。
    唯有并肩站立的苏宁和周正杰,保持着外人所不能理解的沉静。
   &n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