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bsp; “奴婢在。”
“传旨户部,”隆庆帝缓缓道,“应天府税银暴涨之事,既经核查无误,便按制入库。另拟旨嘉奖应天巡抚苏宁,说他……‘理财有方,惠及民生’。”
“是。”
……
皇帝的嘉奖旨意传到南京,如同一颗定心丸。
那些原本因“大明供销社”崛起而利益受损、暗中蠢蠢欲动的势力,顿时偃旗息鼓。
连皇帝都嘉奖了,谁还敢说这是“与民争利”?
户部尚书刘体乾在收到明确旨意后,虽然心中仍有诸多不解,但也只能按下疑虑。
他看着账册上那笔巨额税款,苦笑一声:“这个苏宁,总是能做出些惊世骇俗之事……但愿他这‘新路’,真能如他所言,解我大明财用之困。”
而在江南,苏宁接到嘉奖圣旨时,只是平静地谢恩。
他知道,这第一关算是过了。
隆庆帝和朝廷看在那实实在在的税银面上,默许了他的“试验”。
他站在“大明供销社”南京总店的三楼,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人群和井然有序的结算柜台,那些ai机器人依旧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家供销社的成功,更是一个信号……
只要能为这个帝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一些“不合常理”的事物,是可以被容忍,甚至被鼓励的。
他的商业帝国,终于在帝国的权力体系中,找到了一个微妙而稳固的支点。
而接下来,他要利用这个支点,撬动更多、更深远的变化。
江南的财富,将通过各种隐秘的渠道,汇聚起来,成为他推动时代巨轮转动的强大动力。
……
隆庆帝那道嘉奖“理财有方,惠及民生”的圣旨,如同一把尚方宝剑,悬于江南商界之上。
它不仅平息了非议,更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
皇帝默许,甚至乐见“大明供销社”的存在与发展。
苏宁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一场更大规模的商业扩张,在他运筹帷幄中悄然启动。
南京,巡抚衙门书房。
夜色已深,烛火将苏宁和周正杰的身影投映在墙上。
“表哥,时机到了。”苏宁指着悬挂的大明舆图,手指先点在南京,然后果断北移,落在北京城,继而划过广袤的江北地区,“陛下的嘉奖,就是最好的护身符。我们要趁热打铁,将‘大明供销社’的模式,复制到京城,复制到江北!”
周正杰闻言,既兴奋又有些忐忑:“安邦,京城水深,王公贵戚、各部衙门盘根错节,远比江南复杂。江北之地,虽不及江南富庶,但民风彪悍,运河沿线帮派林立,恐怕……”
“正因水深,才更要进去搅动一番!”苏宁目光锐利,“京城是天下首善之区,达官显贵云集,消费能力极强。在那里站稳脚跟,其象征意义和实际利润,都非江南可比。至于江北,”
他手指划过运河沿线,“乃是漕运咽喉,连接南北。在此设点,既可赚取利润,更能与我们的海贸、漕运布局相互呼应,巩固物流网络。”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江南模式已成功,证明了‘供销社’的竞争力。如今又有圣意默许,此时不扩张,更待何时?难道要等别人模仿我们,抢占先机吗?”
“好!我知道了。”
在苏宁的统筹下,一场南北并举的开拓大戏拉开帷幕。
京城的开拓,由周正杰亲自挂帅,秉持“低调、精准、借势”的原则。
选址尽量避开权贵云集、地价昂贵的西城和北城,也未选在嘈杂的外城。
周正杰最终在相对平民化、又有不少中低阶官员居住的东城,盘下了一处前身是绸缎庄的宽敞院落,位置便利又不算太过扎眼。
启动资金完全来自“沉鱼落雁”胭脂铺多年积累的利润,账目清晰可查,与苏宁的巡抚官俸毫无瓜葛,杜绝任何“官商勾结”的口实。
周正杰并未大肆宣扬与苏宁的关系,而是通过徐阶家族旁支子弟以及多年来在京城经营胭脂铺时积累的人脉,巧妙地打点好了顺天府、五城兵马司等相关衙门。
既不张扬,又确保了开业后无人敢轻易刁难。
核心货品自然是由工业空间提供,通过漕船以“南方新奇货物”名义运抵。
生鲜粮油则部分来自江南,部分尝试在京津附近采购。
店内核心管理人员和收银,自然是新一代伪装得更精密的ai机器人,它们被以“南洋归来的伙计”名义带入京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与此同时,江北的扩张则显得更为迅速和直接。
苏宁坐镇南京遥控,派遣得力干将,沿着运河这条黄金水道,在扬州、淮安、济宁、临清等重镇同步启动分店建设。
完全照搬江南的成功经验,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供货。
利用初步建立的漕运物流网络,确保货物供应稳定。
在江北,苏宁的官威起到了更大作用。
各地官员皆知“大明供销社”与苏抚台关系匪浅,且皇帝刚刚嘉奖,无不给予方便,手续一路绿灯,地痞流氓更是望风远遁。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