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9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  影视编辑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    张居正微微一笑,笑容中带着几分难以捉摸的意味:“安邦多虑了。清账司于国有利,张某岂会因私废公?”
    他向前一步,声音压低,“不过安邦既然提起,我也不妨直言。你在京城,确实让很多人不安。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而是你做得太对了。”
    苏宁闻言,心中了然。
    他知道张居正这番话既是提醒,也是警告。
    在接下来的隆庆朝中,张居正必将大展拳脚,而自己这个政坛新星,确实碍了不少人的眼。
    “叔大兄直言相告,安邦感激不尽。”苏宁拱手,“江南路远,不知何日再会,还望叔大兄在朝中多多保重。”
    马车启动时,苏宁最后回望了一眼这座他生活了五年的京城。
    细雨中的紫禁城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画卷。
    他知道,这次外放看似贬谪,实则是徐阶和新帝对他的保护。
    而江南那个财富重地,或许正是他推行新政的最佳舞台。
    雨越下越大,官道两旁的杨柳在雨中摇曳。
    应天巡抚的任所南京,正在前方等待着他。
    ……
    过了通州,便是漕运码头。
    早有一艘官船在此等候,船头插着“钦命应天巡抚”的旗号,在风中猎猎作响。
    四名护卫肃立码头,见苏宁到来,齐刷刷单膝跪地:“卑职恭迎抚台大人!”
    苏宁微微颔首。
    按照大明规制,三品以上外官赴任,需由兵部勘合,沿途驿馆供应食宿,地方官更须迎送。
    他如今贵为应天巡抚,正二品封疆大吏,仪仗自是不同往日。
    登船时,漕运总督特地派来一位经历官随行。
    那是个精干的中年人,呈上文书时低声禀报:“下官奉总督钧旨,特来护送大人南下。沿途一应事宜,俱已安排妥当。”
    官船缓缓驶离码头,顺着运河向南而行。
    苏宁立在船头,望着两岸春色。
    正是桃花盛开的时节,粉白的花瓣随风飘落,在碧绿的河面上打着旋儿。
    几个村童在岸边追逐嬉戏,见到官船经过,都停下脚步好奇张望。
    “大人,”经历官上前禀报,“前方就是天津卫了。按例,地方官员应当前来迎送。”
    果然,船刚靠岸,就见天津兵备道率领属下官员在码头等候。
    众人行礼如仪,送上本地特产。
    苏宁依礼回赠了从京城带来的文玩,又询问了些地方民情。
    “去年清账司查处的漕粮案,”天津兵备道压低声音,“多亏大人明察秋毫,这才没牵连太多人。”
    苏宁微微一笑:“分内之事罢了。”
    心中却明白,这看似随意的提及,实则是地方官员在试探他的态度。
    继续南行,运河两岸的景致渐渐不同。
    北方的苍茫辽阔被江南的温婉秀美取代,连撑船的船夫哼唱的小调,都带上了吴侬软语的韵味。
    这日船到济宁,正值漕粮北运的时节。
    但见千帆竞发,漕船首尾相接,绵延数十里。
    码头上人声鼎沸,扛包的力夫喊着号子,监工的官吏手持算盘来回巡视。
    “大人请看,”经历官指着窗外,“这些都是今年第一批漕粮,要赶在汛期前运抵通州。”
    苏宁凝神细看,忽然皱眉:“那些漕船,吃水似乎浅了些。”
    经历官脸色微变,正要解释,却见一队官员匆匆赶来。
    为首的是山东布政使司的参议,行礼后笑道:“下官特来迎候抚台大人。已在衙门备下接风宴,还请大人赏光。”
    宴席上,参议频频敬酒,绝口不提漕运之事。
    直到酒过三巡,才似不经意地提起:“听说大人在清账司时,对漕运账目颇有研究?”
    苏宁放下酒杯,目光扫过在场官员:“略知一二。譬如说,漕粮装船时若以次充好,或是途中私自倒卖,从吃水上就能看出端倪。”
    满座顿时寂静。
    参议干笑两声:“大人说笑了,如今漕运规矩森严,谁敢如此大胆?”
    当夜,苏宁在驿馆灯下细看沿途所见。
    这些日子他暗中记录的各处漕船吃水情况,与官方上报的运量明显不符。
    看来,即便经过整顿,漕运的积弊依然存在。
    越往南行,这样的感受就越发明显。
    经过淮安时,正值盐引发放之日。
    码头上盐商云集,个个锦衣华服,见到巡抚官船,纷纷上前投帖求见。
    “这些人消息倒是灵通。”苏宁对随行的幕僚说道。
    幕僚躬身回应:“大人有所不知,应天巡抚节制南直隶,兼管盐政。这些盐商,往后都要仰仗大人照拂呢。”
  &nbs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