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1章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3  影视编辑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有侍从,只有君臣七人。

    苏宁亲自执壶,为两位老臣斟满御酒,感慨道:“先生,铁爱卿,诸位爱卿,十年弹指一挥间。回想天工初年,百废待兴,内外堪忧。若无二位卿家殚精竭虑,鼎力相助,朕纵有万般想法,也难以如此顺利推行。这十年,

    辛苦二位了。”

    方孝孺已是白发苍苍,但精神依旧矍铄,他举杯的手微微颤抖,并非因为衰老,而是因为激动:“陛下言重了。老臣蒙陛下不弃,委以重任。这十年来,亲眼见证陛下革故鼎新,开铁路,平漠北,兴格物,强兵甲......此等盛

    世气象,远超历代。老臣能为这煌煌天工之始略尽绵薄,实乃平生大幸,何谈辛苦!”

    他一饮而尽,眼中似有泪光闪烁。

    他从一个恪守古制的儒臣,到成为这场前所未有变革的核心参与者与见证者,其心路历程,可谓复杂而深刻。

    铁铉亦是感慨万千,他性格刚毅,此刻声音也略显低沉:“陛下,臣一介武夫,蒙陛下拔擢于行伍,授以枢机。十年间,北定草原,东平高丽,皆赖陛下庙算深远,将士用命,臣不敢居功。唯愿我大明兵锋所指,四海宾服!”

    苏宁动容道:“二位之功,朕与天下,皆不会忘。卸任之后,并非致仕。朕已决议,设立‘资政院,方先生可为院长,铁爱卿为副院长。凡军国大事、重要制度变革,朕仍要咨询二位意见。望二位能以丰富经验,继续为大明

    保驾护航。”

    这是极高的荣誉与信任,方孝孺与铁铉离席拜谢,心中那一点点因卸任而产生的怅然,顿时化为乌有。

    次日,奉天殿。

    庄严的朝会上,首先举行了对卸任内阁成员的褒奖仪式。

    方孝孺受封“太师”,铁铉晋封“镇国公”,其余阁臣皆有厚赏。

    朝廷肯定了他们十年来的功绩。

    紧接着,苏宁当廷宣布了新一届内阁的任命。

    “经朕斟酌,并咨询资政院,新一届内阁成员如下!”司礼监太监展开明黄圣旨,高声宣读:“授杨士奇为内阁首辅,领吏部尚书!”

    “授杨荣为次辅,领户部尚书!”

    “授杨溥为东阁大学士,领礼部尚书!”

    圣旨中念出的名字,除了“三杨”这几位在之前十年中已在各部表现出卓越才能、思想开明且支持新政的干臣外,还有数位更为年轻的面孔,他们或是来自地方,政绩斐然的督抚,或是精通新学、善于实务的技术型官员。

    “三杨”及新任阁臣们出列,跪地领旨,神色庄重而充满使命感。

    苏宁看着这批新鲜血液,肃然道:“杨士奇,杨荣,杨溥,尔等皆乃朕简拔于微末,历练于实务。旧辅已为大明打下坚实根基,开创良好局面。然,创业维艰,守成亦难,开拓更不易!新铁路需规划,新领地需消化,新技艺

    需推广,万民福祉需增进......此皆尔等之重任!望尔等继承前人之志,秉持“天工”精神,格物致知,勇于任事,辅佐朕,开创更为辉煌明天!”

    首辅杨士奇代表新任内阁表态,声音沉稳有力:“臣等蒙陛下天恩,委以托孤之重,敢不竭尽驽钝,肝脑涂地!必当谨遵圣训,秉持公心,协调各部,推进新政,使我大明江山永固,社稷长安!”

    这场权力交接,平稳、顺畅,且充满了积极的仪式感。

    它向所有朝臣乃至天下人表明,大明的政治运作正在走向制度化与规范化,皇帝的权威与文官政府的有效治理得以结合。

    老臣得到尊荣与妥善安置,新人得以擢升并承担重任,整个官僚体系看到了明确的晋升预期与制度保障。

    朝会之后,新的内阁迅速运转起来。

    杨士奇等人本就是能臣干吏,对政务极其熟稔,加之他们多为新政的拥护者和参与者,对接下来的发展路线有着清晰的认知。

    朝廷的政令,在新内阁的主持下,继续沿着苏宁设定的轨道,高效地推行下去。

    大明的政局,平稳地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个由更熟悉新政,更具开拓精神的官员主导的时代,正式开启。

    所有人都期待着,在这批新生力量的带领下,天工盛世将走向另一个高峰。

    天工十二年,春寒料峭,然而大明朝堂之上的气氛却比这天气更为炽热,甚至带着一丝肃杀。

    十年生聚,十年发展。

    如今的大明,国库充盈,仓廪殷实。

    铁路已纵横南北主要行省,公路网络不断延伸,将帝国的核心区域紧密连接。

    龙江、马鞍山等地的钢铁厂日夜轰鸣,产出着海量的钢铁,支撑着军队的武备与各地的建设。

    天工院下属的兵工厂,早已实现了“天工式”步枪与各类火炮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军队换装率超过七成。

    海军方面,装备了蒸汽明轮与新式火炮的艨艟巨舰已形成战力,游弋于万里海疆。

    这是一个强大到令周边所有势力都感到窒息的力量。

    而今天,这头蛰伏已久的巨龙,终于将目光投向了东方。

    奉天殿内,朝会正在进行。

    兵部尚书出列,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愤慨:

    “陛下!高丽李氏,世受皇明册封恩典,理当恪守臣节,永镇东藩。然其近年来,阳奉阴违,有僭越!更可恨者,其边军屡屡越界,蚕食我辽东鸭绿江畔之闲田草场,驱我边民,毁我界碑,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近更截

    留贡使,言辞不敬,此乃藐视天朝,自取其祸!”

    这份奏章,如同投入干柴烈火。

    朝堂之上,主战之声立刻高涨。

    “陛下!高丽小丑,竟敢侵我疆土,辱我使节,若不加以严惩,天朝威严何在?四方藩国如何心服?”一位都督府勋贵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