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八章 载歌载舞  影视编辑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言:“未来之争,不在弓马,而在船舰与学问。”

    此书抄本迅速流传至江南、四川、福建等地,甚至出现在朝鲜使臣的归国行李中。有人猜测作者是某位致仕老臣,也有人说那是建文旧党所作。唯有少数知情者明白??那笔迹,与当年吴王府传出的匿名奏章,如出一辙。

    又三年,永乐二十二年,朱棣最后一次亲征漠北,途中病逝于榆木川。太子朱高炽继位,改元洪熙,随即宣布停止下西洋、裁撤神机营部分编制、释放建文年间牵连入狱者家属。

    天下以为倒退。

    可就在这一年冬天,一艘悬挂葡萄牙国旗的帆船意外漂流至广东海岸。船上幸存者中有一位年轻航海士,名叫托马斯?皮雷斯,精通拉丁文与阿拉伯语,自称来自“极西之国”。他带来的物品中,除了一些奇怪的机械钟表外,还有一本记录沿途见闻的日志,其中提到:“东方有一神秘商团,据传源自南京,掌控马六甲至印度洋航路,其首领虽死,影响力犹存,当地人称之为‘暗龙’。”

    这份日志后来被广州官员扣押呈报,却被一位“恰好”巡视岭南的御史悄悄截下。此人正是当年国子监出身的学子,曾读过《南策》残篇。他将日志内容整理成册,命名为《西夷志略》,并附注:“彼虽蛮夷,然其器物精巧,律法有序,不可轻视。我中华若闭目塞听,恐终将受制于人。”

    这本书,十年后流入南京书院体系,成为地理课教材之一。

    洪熙帝在位不足一年即崩,宣德帝朱瞻基登基。这位年轻君主聪慧果决,登基之初便做出惊人之举??重启下西洋!

    宣德六年,郑和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远航启程。这一次,他的船队不仅携带丝绸瓷器,更搭载了五十名青年学子,任务是“访求异邦制度、学习天文历法、搜集万物图谱”。而在船队出发前三日,王瑾再次现身,交给郑和一只漆盒。

    “这是什么?”郑和问。

    “是吴王留给您的最后一份礼物。”王瑾说,“他说,您这一生忠于君主,也该为自己留下点什么。”

    盒中是一本手札,封面写着《海权论》三字。正文虽短,却字字如刀:

    > “海者,天下之公器也。谁能通之,谁得利焉;谁能控之,谁主兴衰。昔秦皇汉武求仙于海上,愚矣。今我大明舟楫之盛,冠绝古今,若仅用于耀威异域,则如持金碗乞食。

    > 真正强国之道,在于建立常驻商埠、签订互市条约、培养专业海员、绘制精确海图、设立跨洋邮驿。

    > 海洋不应只是帝王的功绩碑,而应成为百姓的生计场、国家的生命线。

    > 若有一日朝廷罢航,愿民间继之;官船不行,愿私舶代之。

    > 唯航路不断,文明不息。”

    郑和读罢,泪流满面。

    他终于明白,那个从未谋面的吴王,早已看透六百年后的世界格局。

    船队归来时,已是宣德八年。郑和病逝于古里国(今印度卡利卡特),临终前命人将其佩剑投入大海,口中喃喃:“吾不负使命……亦不负那人所托。”

    与此同时,南京方面传来消息:朱赞正式辞去“南京留守”之职,上表请求归隐。朝廷准奏,赐宅一座、田百亩。但他并未返乡,而是携家眷迁居太湖边一个小村,每日耕读教子,偶尔接待来访的江南士人。

    人们发现,他书房中常年供奉一块牌位,上书:“先叔父吴王讳苏宁之灵位”。

    每逢清明,必亲焚一炷清香,默念四字:**养民、兴文、固防、通海**。

    岁月流转,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爆发,明英宗被俘,京师震动。瓦剌大军直逼北京,朝中一片混乱。于谦挺身而出,组织守城,最终击退敌军。而在江南,原本沉寂多年的南京六部突然高效运转起来??粮船自长江源源不断北上,军械由苏州兵工厂紧急调拨,更有三千 trained 水师陆战队沿运河北援。

    这支军队的旗帜上,绣着一个小小的“吴”字。

    战后清查档案,才发现早在三十年前,吴王府便秘密资助修建了十余座隐蔽军械库,储备火铳、铠甲、战车图纸;而太湖一带的渔民,多年来一直接受“民间渔会”组织的军事训练,实为一支隐形民兵。

    没有人再提起“吴王干政”的旧事。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若非当年那一整套隐秘布局,此刻的大明,早已分崩离析。

    成化年间,一位叫丘?的大学士撰写《大学衍义补》,首次明确提出“工商皆本”思想,并引用大量江南实践经验,其中多次提及“金陵有贤王治南,不居庙堂而泽被四方”。嘉靖时期,海禁松弛,私人海上贸易兴起,福建广东出现“十船九吴记”的说法,所谓“吴记”,便是当年“吴记商行”的延续分支。

    万历年间,利玛窦来华,惊叹于中国城市管理水平与数学成就。他在日记中写道:“南京有一古老学派,强调实用之学,重视测量、计算、机械与海外交流,其理念竟与欧洲新兴科学极为相似。问其源流,答曰:始于一位‘不愿称帝的王者’。”

    崇祯末年,天下大乱,李自成破京,清军入关。南明弘光政权仓促建立于南京,依靠的仍是那套完整的行政与财政系统??六部官员各司其职,钱粮调度井然有序,甚至还能派出使者试图联络吕宋西班牙人求援。

    可惜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顺治三年,清廷下令销毁一切与“前明余党”相关文献。南京国子监藏书楼一夜失火,烧毁典籍万余卷。但在火场废墟中,有人捡到半页残纸,上面模糊写着:

    > “历史不会直线前进,但它可以从容错中学会转弯。

    > 我不能改变所有人的眼光,但我可以留下一些种子。

    > 当风暴过去,阳光重现,它们自会破土而出。”

    康熙初年,一位老僧在普陀山整理旧经时,偶然发现一部夹层经卷,内藏数百张手稿,涵盖天文、水利、外交策略、自由贸易构想,甚至还有一页粗略描绘的“蒸汽机关”草图。卷首题跋写道:

    > “吾友苏宁,智近于妖,心纯如婴。

    > 其志不在当下,而在千年之后。

    > 世人或谓其逆天,吾谓其顺道。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