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nbsp; 送走建文帝后,赵灵儿走进密室,担忧地问:“王爷,您觉得皇上会采纳迁都之议吗?”
苏宁望着建文帝离去的方向,轻叹一声:“难。齐泰、黄子澄等人急于求成,必定会极力反对。而建文帝......他缺乏力排众议的魄力。”
“那您为何还要提出这个建议?”
“因为我要让他知道,除了激进的削藩,还有更好的选择。”苏宁的目光变得深邃,“这样将来燕王起兵时,他才会明白,今日的祸根,早在此时就已经种下。”
果然,三日后,建文帝再次来访,面带愧色:“允?,迁都之议......齐泰他们说耗费太大,而且迁都期间恐生变乱。所以......”
“所以还是要立即削藩?”苏宁平静地问。
建文帝无奈点头:“不过朕会让他们放缓步伐,先从几个小藩王入手。”
看着建文帝离去的身影,苏宁知道,历史的车轮终究还是朝着既定的方向滚去。
窗外,乌云蔽月,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北平城笼罩在异常闷热的盛夏中,连蝉鸣都显得有气无力。
燕王府密室内,朱棣与道衍和尚姚广孝相对而坐,棋盘上黑白子交错,却无人关心棋局。
“王爷,”姚广孝落下一子,声音低沉,“朝廷的旨意已经到了,要调王府三护卫出塞戍守,说是防备北元犯边。”
朱棣手中的黑子“啪”地落在棋盘上,震乱了棋局:“这是要削我羽翼啊!耿炳文的大军驻扎在真定,谢贵、张信控制了北平九门,这是要把本王困死在城中!”
他站起身,在密室内焦躁地踱步:“允?这孩子,被那些书生蛊惑,非要置我们这些叔父于死地不可。”
姚广孝捻动佛珠,目光深邃:“王爷,朝廷此举,意在步步紧逼。先调护卫,再收兵权,最后......”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燕山护卫指挥使张玉、朱能未经通报就闯了进来,两人满身大汗,甲胄上还沾着尘土。
“王爷!大事不好!”张玉跪地禀报,声音嘶哑,“朝廷派来使者,要收缴王府印信,还要将王爷废为庶人!”
朱能紧接着道:“末将得到密报,李景隆已经率军从南京出发,不日就要抵达北平。王爷,不能再犹豫了!”
朱棣脸色骤变,一拳砸在案几上:“允?小儿,欺人太甚!”
窗外的蝉鸣突然变得刺耳,仿佛在为这个关键时刻增添紧张气氛。
姚广孝缓缓起身,走到朱棣面前:“王爷可还记得,贫僧多年前的预言?'白帽加身’的时机已经到了。”
“白帽加王......”朱棣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决然,“好!既然朝廷不仁,就休怪本王不义!”
他转向张玉、朱能,声音铿锵:“传令下去,全军戒备。另外,派人盯紧谢贵,张信的动向。”
“遵命!”
八月初五深夜,北平城突然电闪雷鸣,暴雨倾盆。
豆大的雨点砸在燕王府的琉璃瓦上,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
王府议事厅内灯火通明,朱棣召集所有心腹将领,进行最后的部署。
“张玉、朱能,你二人率死士八百,趁雨夜突袭北平九门!务必在天亮前控制各门。”
“道衍大师,劳你坐镇王府,统筹全局。”
“丘福,你立即前往大宁,务必说服宁王出兵相助。告诉他,唇亡齿寒,若本王败了,下一个就轮到他了!”
一道道命令传出,燕王府这个战争机器开始全速运转。
张玉上前一步,低声道:“王爷,谢贵,张信那边......”
朱棣冷笑:“既然他们不肯归顺,那就怪不得我们了。记住,擒贼先擒王。’
与此同时,南京城内的建文帝正在奉先殿祭祖。
烛光摇曳中,他手持香火,虔诚祷告:“列祖列宗保佑,让此次削藩顺利成功,使大明江山永固......”
齐泰匆匆走进殿内,面带喜色:“陛下,北平传来消息,燕王已经接旨,同意交出护卫兵权。
黄子澄也笑道:“看来燕王还是识时务的。待收缴了燕山三护卫,削藩大事可成矣。”
建文帝松了口气:“如此甚好。传旨给谢贵,张信,接收燕王府兵马后,不得为难四叔。”
方孝孺却面露忧色:“陛下,燕王久经战阵,恐怕不会如此轻易就范。还需多加防备。”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北平正在发生惊天巨变。
八月初六拂晓,暴雨初歇。
张玉、朱能率领的死士已经控制了北平九门中的七门。
只有谢贵、张信镇守的丽正门和文明门还在坚守。
“王爷,”张玉满身是血地回来禀报,“谢贵、张信据守不下,请求援军!”
朱棣亲自披甲上马:“随本王来!”
在丽正门前,朱棣勒马高呼:“谢贵,张信!你二人深受国恩,为何要助纣为虐,迫害太祖亲子?”
谢贵在城楼上回应:“燕王殿下,末将只是奉旨行事。只要殿下交出印信,末将保证殿下安全!”
“哈哈哈!”朱棣仰天长笑,“允?小儿,听信谗言,迫害亲叔。今日我朱棣就要清君侧,靖国难!”
话音刚落,朱能已经率领一队精锐从侧翼突袭,一举攻破丽正门。
谢贵,张信力战不敌,最终被生擒。
八月初七,北平城全部落入燕军手中。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