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52章 华人新生,东巡上海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而在印度,英国人已经在相当一部分贸易点周边建起了城堡,并利用这些要塞采取了一系列军事行动。

    陈进才大概能猜出英国佬的来意,但除了正常贸易,他不会给英国人任何的特权。

    整理了思路和措辞后,陈进才命人叫来翻译,才将约伯带了进来。

    约伯进到屋内,便微微鞠躬,“尊敬的总督大人,您好。”

    陈进才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听着转译,轻轻颌首,说道:“你好,请坐吧!”

    “谢谢。”约伯致谢后,坐了下去,说道:“总督大人,对于贵国对孟加拉邦的军事占领,我们英国商人是极为欢迎的。”

    “在总督大人的治理下,孟加拉的经济会高速发展,商贸会更加繁荣,也是可以预期的。”

    陈进才笑着说道:“约伯先生可以拭目以待。总督府对于商人,也会公平对待。只要遵纪守法,所有商人的合法权益,将得到有效的保障。”

    “约伯先生相信我军的实力,也要相信总督府的管理能力。社会治安,外来侵犯,都不用担心。”

    约伯有些卡壳,陈进才所说的这些话,将他要说的事情给堵死了借口。

    治安有保证,外来侵犯也有明军抵御,所谓的贸易点,就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军事要塞化。

    果然,陈进才并不想给英国佬开口的机会,继续说道:“总督府正要出台法令,任何商船上的人员都严禁携带武器上岸,贸易点也严禁留存武器。”

    约伯的嘴张成了“O”型,半晌没有合拢。

    苦笑了一下,约伯还是尽力争取道:“禁令是否可以宽宥,比如限制武器的种类和数量?”

    陈进才脸上带着笑,却很坚定地摇头,说道:“火药武器是绝对要严禁上岸的,刀剑也只有随身携带的不在禁止之列。”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这已经是考虑到海上情况复杂,商船也需要武器自卫,而没有加强入港的限制。”

    “吉大港的商贸区已经规划,正在加紧建设。介时,各国商人都将集中在一起,也方便互相的交流和交易。”

    “而且,为了方便交易,提高效率,还会建起商品展示馆和商品交易所。这在贵国,也是见不到的。”

    陈进才说完,带着不可置疑的坚定,微笑着看着约伯。

    经历过铁腕治理缅甸,陈进才也有了上位者的气势。强大的军队,更给了他充足的自信。

    约伯暗自叹了口气,躬身道:“总督大人的经营治理,在下十分佩服。既然如此,在下便告辞了。”

    陈进才点了点头,说道:“约伯先生若有什么好的建议,本督也是欢迎的。若是合理,也会采纳。”

    看着约伯离去,陈进才不禁冷笑起来。

    想拿唬弄土著的手段在大明疆土建立要塞,配备武装,那是白日做梦。对于英国人的防落,他也得到了万岁的多次提醒。

    而且,从印度目前的情况看,英国佬很可能成为大明的竞争对手。只不过,短时间内还不用担心。

    莫卧儿帝国已经意识到了英国佬的威胁,相比较而言,先收拾实力弱的,也是正常的思维和战略。

    但陈进才不会给莫卧儿帝国从容布置的时间,只要一年,孟加拉邦便能稳固统治,并拥有足以击败莫卧儿帝国军队的强大实力。

    ……………

    春暖花开,江南的冬季和春天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暖意融融,却是令人感到舒惬。

    大船在江上平稳的行驶,黄立面带微笑,瞭望着两岸的风景。

    作为迁都前的最后一次巡视,黄立选择了上海。那是他大力推进建设,未来将成为一座特大都市的港口城市。

    皇子皇女还小,还没种痘,也不好外出。李云容和语茉、云舒不放心孩子,都没有跟随巡视。

    应盈大着肚子,就更需要静养,不能劳动。

    跟在皇帝身旁侍奉的宫人也不多,小柳只带了四个侍奉起居。

    站在皇帝稍后方,小柳也好奇地看着风景。有生以来还是坐这么大的船,虽然比海船还小了很多,可也足够新鲜开眼。

    “不晕船哈?”黄立转过头,看着神采弈弈的小柳,笑着说道:“在江河上还不算什么,到了海上,再遇到风浪,一般人可是受不了的。”

    “皇爷也不行吗?”小柳轻抚了一下被风吹拂的头发,笑道:“奴婢可以为皇爷是无所不能的。”

    黄立摇了摇头,说道:“就算是神仙,也做不到无所不能。朕只是见识多一些罢了。”

    小柳依然用崇拜的目光望着皇帝,说道:“皇爷的见识不说上知五百年,下晓五百载,却也差不多。”

    “一个人就是穷首皓经,再游历几十年,恐怕也不如皇爷万分之一。”

    黄立笑了笑,自得之色一闪而过。

    说到历史,就算是改变了,也是有迹可循;

    再说到科学知识,他脑中的是几百年的积累。而现在还处在探索阶段,自然是无人能及。

    如果不是限于实际上的科技水平,黄立能带着大明走得更快更远。

    “万岁,还有一个时辰便要到江阴了。”袁东宝走过来,躬身禀报道:“地方官员肯定已经在岸上恭候。”

    黄立点了点头,说道:“那便下船登岸,朕要拜祭抗清三公。”

    英烈祠和英烈碑在各地都有兴建,象江阴这样出过抗清名人的,规格更要高一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大明中兴固然令人欣喜,但历史教训也必须铭记。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烈士,更要受到万代的景仰和祭奠。

    黄立以身作则,给臣民做出榜样。同时,也是真的崇敬这三位意志坚定、视死如归的抗清英烈。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