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
天下已定,虽然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在心理上,黄立却不由自主地放松下来。有些拖延症,也相当于半躺平。
毕竟,工作交代下去,又不是能马上就立竿见影的看到效果,很多都要靠科技的积累和进步,以及无数次的实验去摸索改进。
其实,不光是皇帝,臣民们也大多如此。除生死无大事,就是迫切等着开疆拓土的将士们,也不再有那么强烈的危机意识。
这也正常,生死存亡之际,谁不凛然如行于薄冰之上,唯恐行差走错,便是万劫不复。
忙碌劳累其实都算不得什么,心理和情绪才是最令人紧张,令人难以开怀的主要因素。
京师终于过凉爽起来,准确地说,是逐渐寒冷。毕竟,已经入冬,与南方的气温不能相比。
“以工代赈的工作虽然还未全部完成,可也只能暂时停工,等到明年春暖花开了。”张煌言瘦了一圈,但精神头儿却好,也明显地松缓下来。
京城内部的整治,效果明显,全城的市民,不管男女,只要有劳动能力的,几乎都参与进来,为了自家能吃饱肚皮而工作。
路也铺了,排水沟也挖了,低洼地带也垫高了,危房破房也推倒重建了,公共厕所也修了无数个,全仗着人多好办事。
清华园、景山、紫禁城内的宫殿、甬路、园林,也修缮铺设栽植,差不多完成了一多半。
至少,就现在皇家的那些人,是足够居住。明天开春,会再次动工,有三两个月的时间,便能够全部完工。
张公诲放下了文件,微笑着说道:“粮食储备能够支撑四月,煤炭差不多是两三个月,京师军民度过冬季,应该是没有问题了。”
其实,这才是最重要,也最有意义的工作。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充裕,则意味着光复的北方真正地安定下来。
而且,运河运输已停,但海运依旧。南粮北远,既是朝廷的号召,对商人来说,也有利可图。
甚至,朝廷那边已经传出风声,以后将把漕粮北运承包给商人,不再由官府把持,也就不会再设什么漕运衙门。
虽然贩运粮食的利润不高,因为有朝廷的限定幅度,但作为长期稳定的生意,还是有很多商人想要揽下生意。
而想要拿下运粮大单,运河肯定是不行的,成本太高,时间太长。只有海运,才能在限定的时间内,以最经济的方式完成。
也就是说,朝廷虽然没有明说,但海运漕粮已经基本确定。而要说粮食产量最高、价格最低的地方,一年三熟的湄公省已经没有对手。
而且,皇帝的意思也很明确,湄公省就是作为粮食基地来建设的。对于种植作物有着严格的限制,国内则没有。
也不是没有,但看起来却象是暂时的。等到一两年后,北方恢复得差不多,估计就该取消了。
张煌言和张公诲却不想那么长远,毕竟这光复后的初期,是最难熬的。北方还不比江南,难度更大。
眼见着冬季来临,粮煤都比较充足,不会出现百姓冻饿死于街头的惨景,他们都松了口气,并觉得是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
“明年春耕之后,便要大修水利,还是以工代赈,争取修得七七八八,总要数年之内不闹水患才好。”
张煌言说完,连自己也没有太大信心,微皱着眉头,又补充道:“怕是连浑河的治理,也不能完全,只能是加固修补。”
永定河,西汉以前统称治水,东汉称?水,金代称卢沟河,明代称浑河,是海河水系中洪灾最厉害的一条河。
从金代到明末清初的七百多年间,永定河就有七十多次决口,八次改道,决口、漫溢总计达五六十次,平均不到四年就发生一次洪灾。
主要是因为浑河上游流经黄土高原,河水含沙量大,因此又有“小黄河之称。下游河道因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而且迁徙不定,故旧称“无定河”。
同黄河一样,上游带来的巨量泥沙在浑河河槽中逐年堆积,使河床急剧抬高。堤防不断决口,进而又不断加高堤防,如此循环往复。
张公诲想了想,说道:“今年已经疏浚了一些河段,明年继续筑堤束水,总能稳定几年时间吧?”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水利部那边有章程,行辕如实上奏,请万岁定夺便是。”
和治理黄河一样,清理淤泥沉沙,或利用水流进行冲刷,使河槽降低,应该是当时通用的手段。
张煌言对治水是外行,而水利部是皇帝特意设立的部门,专门负责江河的治理,他也只能相信专业人士的意见。
当然,他也有私心。希望浑河就算闹灾,最好也别在京畿地区。就算是在京畿地区,也别出现大批的流民。
“看来,各地官府的储备粮,还要增加,才能有备无患。”张煌言苦笑了一下,说道:“即便闹灾,也能就地赈恤,不使百姓成为流民。”
大明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也复杂,几乎每年都有闹灾的地方,只要规模不大,灾害不严重,倒也算不了什么。
只要赈抚得力,灾区老百姓能吃上饭,也就造不成动乱。不过是豁免赋税,财政收入减少一些。
张公诲觉得做到现在这个程度,已经是相当好,超出预期了。
如果北方明年没有大灾,按照耕地的数量,以及海运粮食的储备,迁都便可在夏末进行。
走运河最安全,可不敢让皇帝坐海船。虽然直达天津,时间上会很快,也会减少很多的花费。
从运河北上,官员加眷属,还有数千护驾官兵,吃喝住行,可都要真金白银。
但皇帝现在是万不得有失的,只有个连话都不会说的皇子,哪有什么威望可言。而且,武将勋贵势力正强,说不得就要有内乱。
就算不是刀兵相见的激烈,争权夺势的纷争却是少不了。而内乱一生,外敌必起,北方的蒙古诸部可是还没收服呢!
还有海外的开疆拓土,能不能持续,也要划上问号。蒸蒸日上的大明,就此衰落,也不意外。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