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77章 全局统筹,内阁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沿海省份的恢复速度比内陆省份快,显然,将来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要大大优于内陆。

    靠海的优势,是内陆比不了的。只是海运的方便,山东离得江南也不算远,在粮草物资上,就比内陆要及时,数量也多。

    再加上山东有人口优势,商贾也更愿意在此设点经商,抢占市场。

    北方在满清的统治下,经历了两年的艰难。为了对抗明军,满清可谓是涸泽而渔,搜刮民间物资和财富,以供军需。

    老百姓过得苦,北方的商贾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光复之后,他们财力不足,就需要喘息,可南方的商人却不想给他们这个机会。

    说起来,南方商贾和海商都为光复大明而出钱出力,战后得到朝廷的优惠政策,也是酬功。

    而北方的商贾可没做过什么贡献,甚至有附逆之嫌。没遭到清算和报复,已经是皇恩浩荡了。

    物产本来就是南方更加丰富多样,有充足的货源,也是北方商贾所难以比拟的优势。

    北方成为原材料产地的地位,基本上确定,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比如棉花,在河南直隶就更适合种植。可要论纺织技术和效率,却还是要运到南方加工制作。

    棉布丝绸的出口是大宗商品,因为海贸的兴盛,连带着原材料也开始紧俏。

    北方光复之初,便有聪明的南方商贾派人去了北方,以优惠价格诱导农民种棉,并订下明年的收购契约。

    这引起了北方地方官员的不安,尽管种棉花的效益更高,但也要等到粮食能够自给自足之后吧?

    奏疏上呈,请皇帝决定吧!毕竟,朝廷并没有限制农田种植的作物品种。而看皇帝对江南的政策,似乎也不打算限制。

    农业虽然被称为第一产业,也只是相对于“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所说的。

    而地方官员的担心,也是局限于本省本地。从黄立的角度,却是全国的统筹考虑,包括海外属地在内。

    “老百姓也有自己的盘算,口粮田还是会留的。如果不留,那就说明粮价不高,且很稳定,在他们的承受范围之内。”

    黄立看着毛寿登,稍显无奈地笑了笑,说道:“既是官员们担心,那就下旨吧!今年光复的地方,明后两年的粮食种植面积,不少于耕地总数的一半。”

    要的就是个安心,黄立还真不指望北方的粮食有多高的产出。

    他在着力推进大明的工商业发展,要的便是物资流动起来,包括粮食在内。

    江南虽然种植经济作物的面积有大幅增长,可从统计上看,粮食产量也没有明显的减少。

    主要是四川的开发和重建,耕地面积还有逐年增长。而且,哪怕到现在,人口数量也没有达到历史的高峰。

    这是潜力,光复只有三年,国内的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湄公省经过两年多的经营,更是成为了粮食基地。一年三熟的气候环境,海运的发展和便利,使得粮食运到北方,价格也并不是很高。

    “万岁若是担心谷贱伤农,就只明后两年的暂行政策最好。”毛寿登躬身奏道:“现在的粮食总量足够供应,只是内陆的运费较为高昂。”

    黄立点了点头,如果不是考虑到运输损耗,他也不会硬性规定粮食的种植面积。

    本来要施行赋税货币化,粮食种得多,卖不出去岂不令农民受到损害?所以,暂行政策比较合适,且看市场的变化,再进行调整也不迟。

    要知道,除了湄公省的粮食输出,从安南和暹罗也能采购粮食,只不过现在不需要而已。

    “辽东就不必加以限制了。”黄立想了想,说道:“耕地面积是足够的,只怕明后两年也还有田地荒废。除了种粮食,气候环境也不适合种植其它作物。”

    辽东的人口太少,就是不限制给地数量,也种不了那么多,又没有机械化。

    但辽东的土地还比较肥沃,除了天冷,其它自然灾害也不多。有一年的全力耕种,自给自足是没问题,说不定还能对外输出。

    东北反哺中原,并不是太难。只要朝廷出台政策,大力支持,也就三五年之内便能实现。

    特别是大豆,那可是东北的拳头农产品。

    毛寿登领旨,退了下去。

    北方的重建工作已经布署完毕,比预期的要好很多。当然,这也是真金白银砸下去的结果。

    可不管如何,内阁的工作已经少了繁重,地方上因为钱粮充裕而日渐安定,让毛寿登等人也轻松许多。

    已经是内阁首辅,虽然军政分开,可毛寿登也算是位极人臣。只是不是武将,没能封爵罢了。

    可想想几年前的情况,如同做梦般的人生际遇,毛寿登作为从龙老臣,新兴大明的第一任首辅,已是青史留名,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何况,皇帝对于内阁的信任和放权,也让毛寿登等人感到恩宠和压力。

    皇帝不同于承平日久的帝王,那是马上君主,英武睿智还胜过太祖。凭着在文臣武将,以及天下子民中的威望,收权放权不过是翻掌之易。

    “什么垂拱而治,而千万别有这样的念头。万岁把着军权,恐怕也是防着臣子的招数。”

    “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垂衣拱手,不去管理朝政,就能治理天下。古代时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的套语。

    但对于明朝中后期的文官,他们也有这样的目标,却并不是这样的心思和想法。

    他们追求的垂拱而治,就是让帝王啥也别干,交权于内阁,国家大事全部由他们处理,有着虚君的意味。

    简单地说,其实就是中央权力在君权和相权之间的交错。

    在明朝之前的王朝中,丞相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制度一直被沿袭。

    在中央政府中,以丞相为中心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在处理日常政务中,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